2025年刚开年,美国就迎来了一个不小的“炸弹”。财长耶伦亲自出面,向国会发出紧急警告:美国债务已经冲破36万亿美元大关,如果再不提高债务上限,政府可能连账单都付不起。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一个正在逼近的现实。
而在这一连串危机的背后,两个对中国的战略误判——制造业外流和遏制政策,正像回力镖一样,狠狠砸在了美国自己的脸上。债台高筑、经济失衡、全球信誉下滑,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美国自酿的苦酒,终于要自己喝下了。
债务游戏的终点在哪里?
36.1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听起来像天文数字的债务总额。而耶伦的警告,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个数字已经压得美利坚喘不过气。
回头看这一路的债务增长轨迹,简直像坐上了过山车: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债翻了一倍;2020年疫情一来,再加7万亿;到了2025年,占GDP比例已经高达130%。用耶伦自己的话说:“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光是利息支出,在2025年就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换句话说,美国每分钟要付出230万美元的利息,还没包括本金。利息钱都快赶上整个国防预算了,国家安全靠军队,财政安全靠借钱,这账怎么算也不划算。
而让人更头疼的是,美国的“债务游戏”早就成了政治工具。1939年设立债务上限以来,美国已经玩了103次“提高上限”的把戏。2023年那次,《财政责任法案》看起来像是解决方案,其实只是把炸弹往后踢了两年。现在,2025年到了,炸弹如约而至。
两党在这个问题上互相指责,表面看是民主党“花钱大手大脚”,共和党“减税不看后果”,可实质上,谁都没真想刹车。这是美国政治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的,是制度的僵化与短视。
而最后埋单的,依旧是普通人。2025年房贷利率突破7%,意味着一个家庭一年光贷款利息就要多掏1700美元。而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这些领域,预算却被一刀刀削减。甚至,联邦雇员的养老金缺口都快突破5000亿美元了。国家财政像沉船,一点点漏水,而乘客只能眼睁睁看着水位上涨,却不知道救生圈在哪。
这不是某个政客的错,而是整个体制在长年累月的“借今天的钱补昨天的窟窿”中,彻底迷失了方向。而这场债务危机,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美国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症状。
美国战略的“双重误算”
在耶伦的那封信之外,还有一个潜台词被越来越多人提起:美国的问题,不只是花太多钱,而是花得不值。尤其是在对中国的战略选择上,两个错误决定,正在让美国尝到苦果。
先说制造业外流。这事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埋下了祸根。当时里根政府放松金融管制,企业们嗅到了成本优化的机会,纷纷把工厂搬到海外,尤其是中国。
苹果、耐克等大牌公司一个个“全球化”,结果是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将近20%一路滑到现在的11%。工厂没了,工人转行送外卖,城市变成空壳。看起来像是市场选择,实则是战略放弃。
而代价在疫情那几年彻底爆发。2020年,美国突然发现连口罩、呼吸机、芯片都要靠中国。到了2025年,更是雪上加霜:70%的关键药品原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问题是,想补课也来不及了。重建供应链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尤其是当你已经把技术和工人都“外包”出去的情况下。
再说遏制政策。从2018年开始的对华加征关税,本意是“压制中国、保护本土”,结果却是美国人自己先吃了苦头。2018到2019年之间,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1300美元。
现在特朗普又放出风声,考虑对中国产品加征60%关税,不说能不能实现,单是这个消息就足够让市场紧张。
更讽刺的是,科技封锁也没起到作用。华为的5G技术不仅没被“卡死”,反而快速突破;长江存储的国产芯片也开始量产。
美国企业反倒因为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损失惨重——到2025年,这笔账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而美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也遭遇滑铁卢。欧盟、日本都不愿继续“跟着美国走”,芯片联盟雷声大雨点小;东盟干脆将中国列为头号贸易伙伴,2025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与美日之和。
美元霸权也不再稳固,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去美元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交易量暴增45%。
这些现实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没能“封锁”中国,还反噬了自己。这不是战术失误,而是战略误判。
美国正陷入系统性困境
债务爆炸、制造业流失、对华政策反噬,这些问题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构成了美国2025年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经济方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滞胀”:通胀不减,增长却停滞。2025年美国通胀率或达6.5%,美联储只得将基准利率拉到6%,企业融资成本高到离谱。
很多科技公司撑不住了,硅谷掀起裁员潮;底特律的汽车厂更惨,因为芯片短缺,生产线一停就是几周。失业率也回升到5.8%,人们手里没活干,钱包也越来越薄。
而社会层面的撕裂也愈发明显。最有钱的1%人群掌握着GDP的四分之一,而底层50%家庭的净资产,不足1万美元。
这不是贫富差距,是两个国家在同一国土上并存。于是,“占领华尔街”的口号又回来了,不只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地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别再打仗,先把国内过日子的问题解决了”。
国际舞台上,美国的领导力也在持续下滑。退出《巴黎协定》后,2025年的碳排放反弹到了2019年水平,直接被欧盟点名批评;在中东,沙特选择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以色列也因为关税战减少了对美军购。曾经“想去哪就去哪”的全球警察,现在连自己家门口都顾不过来。
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美国自身战略的系统性错位。它不愿承认制造业的流失,不愿放弃对华的零和博弈,也没准备好面对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它在用20世纪的办法解决21世纪的问题,结果只能是越走越偏。
从“警告”到“觉醒”,美国必须作出选择
耶伦在卸任前终于松口承认:“对华遏制是战略错误。”这句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信号。它说明,美国开始意识到,靠打压别人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债务是现实,制造业空心化是现实,全球影响力下滑也是现实。要想走出困境,不是继续走老路,而是该换方向了。
合作比对抗更难,但也更管用。美国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放下傲慢,重启与中国的对话,把精力从“打压别人”转向“修补自己”。否则,这场债务危机、战略误判和社会撕裂交织的风暴,迟早会把美国自己吞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