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9月,北京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英国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这位刚刚在首相斯塔默改组内阁后上任的关键人物,专程飞抵中国,开启了上任后的首次外访。此行的重头戏,是中英经贸联委会7年来的首次会议。很多人都以为,英国这次是来“破冰”的,想要在经济泥潭里寻条“出路”。谁也没想到,代表团前脚刚走,伦敦后脚就对中国企业下了重手。一场“先合作、后制裁”的好戏,活生生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前上演了。
英国代表团在中国的行程很紧。新能源、绿色金融、人工智能、碳排放交易,甚至教育交流,几乎囊括了所有当下最热门的经贸话题。凯尔和中方官员频频会面,每一次握手,每一句“寻找共同点”,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伦敦这次是带着实打实的合作诚意而来。英国媒体甚至用上了“破冰动作”这个词,认为新政府想借中国市场让英国经济起死回生。
仔细想想也确实,英国现在的日子不好过。通胀高企,制造业低迷,金融业也受到全球环境拖累。斯塔默政府刚刚接手的是保守党留下的烂摊子,财政亏空高达220亿英镑。更别提工党内部一片混乱,改革英国党和前工党领袖科尔宾的新党派虎视眈眈。民调显示,斯塔默的支持率创下新低,首相宝座都岌岌可危。急需一场“经济翻身仗”,中国正是绕不开的市场。
英国方面其实早已看清,中国经济不仅无法忽视,更值得交往。凯尔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崛起,英国想要复苏,必须抓住中国的机会。英国商务部的报告也很现实,到2050年,中国的GDP将达63万亿美元,消费市场比欧美加起来还大。英国如果选择远离中国,无异于自断后路。路透社和彭博社都报道,英方希望未来五年内促成超10亿英镑的新交易。
中英经贸联委会的重启,被认为是英国寻求“务实、谨慎和自信”对华关系的重要一步。中英高层交往也在恢复,双方都期待能重回合作正轨。凯尔这次还特意带来了首相斯塔默的口信,表态英国愿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英国工商界普遍期待这次访问能带来“新气象”,不少企业家甚至已经开始准备扩大对华投资。
然而,现实却总是比理想骨感。代表团刚走不到48小时,英国外交大臣就远在基辅宣布,对三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新一轮制裁,理由还是老一套:所谓“向俄罗斯军队提供关键物项”。这一下,英国国内的“安全鹰派”拍手叫好,媒体也开始炒作“安全风险”,给政府加码施压。其实,这种双标操作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伦敦一边要中国的钱,一边还要给美国“递投名状”,吃相未免太难看。
这种套路其实很老套。英国政坛早就形成了“两张脸”: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安全上又要表现强硬。表面上谈合作,背地里加码制裁。既要安抚国内遏华舆论,又要讨好白宫。可惜,这种“里外不是人”的做派,最终谁也讨好不了。美国那边向来视英国为小弟,根本不会因为多制裁几家中国企业就给好处。中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一旦察觉到恶意,反击绝不会手软。
事实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英国宣布制裁后,中国驻英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声,直言英方的制裁没有国际法依据,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大使馆还特别强调,中方从未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对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严格管控。中俄企业的正常经贸往来,不应受到外部干扰。中方敦促英国纠正错误,撤销有关制裁。同时,表态会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这番话,分量十足。中国的意思很明确:既然你选择把制裁当政治秀,那就准备好付出代价。中国市场够大,替代方案也多。英国的动作,影响不了中国,但英国企业在华的日子,可能就没那么好过了。英国这次的制裁对中国企业实际影响有限,因为相关领域早已布局多元化。反倒是英国自身,对华投资的不确定性陡然上升,企业界怨声载道。失去中国市场的机会成本,恐怕远高于制裁带来的“政治收益”。
更重要的是,这种“先合作后制裁”的操作,让中方彻底看清了伦敦的真实立场。英国想通过访问打开合作大门,结果刚跨进门槛就自己关上。中方当然不会天真,今后对英国的信任和合作力度,必然要打上折扣。德法等欧洲主要大国在对华政策上至少还讲个“战略自主”,而英国却像墙头草一样左右骑墙。时间久了,只会被欧洲竞争对手挤出局,连原本属于自己的蛋糕都保不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