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师利国
我家住在鄂、豫、陕、渝,秦巴腹地的竹山县。这里老人把晚辈称呼“娃”,直到今天仍然延续这种叫法。外地人听起来似乎有些土,但这个一声“娃”,可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岁月的沉淀,更是血脉相连的亲昵。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语言多么丰富,文字多么精彩,唯独叫“娃”这个习惯没有变,语调的韵味没有变。
我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大院,几十户人家围绕在天井院周围,全院都是姓师,也被称为师家湾,小时候叫我“娃”的特别多。长大后老人觉得,叫大名不习惯,叫乳名似乎有些尴尬,还是称呼“娃”合适。小时候,因为都是这么叫,也没觉得有啥不妥。
小时候奶奶叫我“娃”的频率最高,当我走路蹦蹦跳跳不小心摔倒时,奶奶看到后,首先说“娃”怎么这么不小心。奶奶是小脚,走路很吃力,还没等奶奶走到身边,我已经从地上爬起来了。奶奶还要这摸摸那瞧瞧,嘴里不停的念叨“娃”摔疼了吧?“娃”,奶奶做了好吃的,你自己去拿。
我长大后要去当兵,奶奶知道后极力反对。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娃”别去当兵,你四叔当兵我是提心吊胆,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就连看打仗的电影都要流眼泪。
我知道奶奶这是担心我,尤其是怕打仗。妈妈和奶奶想法一样,当听奶奶不让我参年时,妈妈反过来给奶奶做工作,年轻人出去闯闯有好处,老四在武汉不是闯的很好吗,不出去闯怎么能到武汉安家。儿大不由娘,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随他们去吧。
自当兵走后,再也听不到有人叫我“娃”了。当兵四年第一次回家探亲,多数长辈叫我大名,奶奶还是叫我“娃”。有位婶婶说:你孙子如今是军官了,还叫他“娃”。奶奶说:他当多大的官也是我孙子,还是“娃”,奶奶的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我忙回答:这个叫法很亲切,很有暖意,听起来舒服。已经四年没人这么叫了,奶奶再叫我一声“娃”。从此以后,原先叫我大名的老人都叫我“娃”。
小的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称呼我,有时也叫乳名。当我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时,妈妈在床前精心照顾,一会“娃”我给你弄点吃的,一会“娃”喝水吗?一会摸摸头“娃”的烧还没退呀。我有了儿子后,妈妈再也不叫我“娃”了。
有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奶孙俩交流甚欢。我问什么事这么热闹?妈妈说:我今天说错话了。儿子说:我正在给奶奶讲不是错了,而是叫的场合不对。这时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当时我们住在部队大院家属区,下午五点多钟,妈妈早已在四楼凉台上等候部队大客车,她盼望上幼儿园的孙子从车上下来。当儿子背着书包下车跟同学往家走时,妈妈在四楼大声喊,“娃”回来啦,楼下人听的清清楚楚。儿子回家后给奶奶说:这么多人听到,怪不好意思。在家可以叫“娃”,在外面不能这样叫,这里是部队,不是老家。
妈妈觉得这是给孙子丢脸了。我急忙解释,奶奶叫孙子“娃”是我们老家习惯很正常。后来妈妈回老家了,我们探亲回家时,妈妈叫孙子名字。儿子说:奶奶我还是喜欢你叫我“娃”。
是啊,人活一辈子,不管走多远,长多大。只要还有人叫你“娃”,就永远有个地方能让你卸下所有风霜,做回那个被捧在手心的孩子。
时间过得真快,我已经是古稀老人,以后没有人会叫我“娃”了。上次回老家办事,遇到院里的一位快90岁的叔叔,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仔细瞧瞧我,“娃”你回来了。叫的我热泪盈眶,这是久违的暖意。像春风拂过干涸的心田。这声“娃诠释了亲情最朴素,最深沉的力量一一爱。
只要这声“娃”还在,就永远有个可以停靠的港湾。无论岁月如何更替,你在长辈眼里始终是他们的“娃”。
2025.9.13十堰
☆ 本文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