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实验班初识AI、实践AI、原创AI,在课堂上用AI为古诗作画并开展二次创作,在教学中借助AI进行教学评价……在海淀,人工智能教育在不同的校园中各有不同的打开方式。9月14日下午,在2025海淀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人工智能专题中,来自海淀教科院、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等基础教育学校,和部分企业代表一起分析探讨,如何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海淀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推出海淀教育智能体“智启”、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在上午举行的海淀教育大会上,多个人工智能教育的成果正式发布。这也成为了当天论坛的热议话题。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表示,目前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阶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是海淀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选命题。其表示,近年来,海淀在推行人工智能教育时,一方面是面向全学段的普及性的人工智能教育,一方面则是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服务的人工智能教育。
“我们很早就开展了编程进课堂、中小学编程大赛这样的活动,这些普及性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吴颖惠表示,所谓人工智能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人工智能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的伦理与社会责任。“也就是要求中小学生要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可以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可以创新应用人工智能。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同时,人工智能教育在发现和培养人工智能优秀创新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吴颖惠表示,目前,海淀有18所学校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其中大部分学校都设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班。 海淀区也成立了北京市创新学院海淀分院,通过雏鹰计划、英才计划、领军计划等,分层次、分领域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在海淀北部,我们还建立了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探索构建跨学科、长链条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今年秋季学期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设的人工智能课,吴颖惠表示,海淀教科院整合区域内中小学校、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资源,组织专家和教师团队,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课程,研制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指南,构建K12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及配套课程资源。“学校的探索也要不断深化,比如人工智能+思政,人工智能+学科教学,人工智能+智慧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等,这都是我们要探索的新领域。”
人工智能教育教师要先行
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同样有赖于教师的力量。当天,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分享了该校在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上的特色做法。
徐文兵提到,在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时,作为学校要思考教师如何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何利用AI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瓶颈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课堂,也要思考作为大体量的集团校,如何把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辐射出去。在其看来,做好人工智能教育要从源头抓起,“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源头活水,要建设一支理念新、敢于实践的卓越教师队伍。”
该校在2024年底成立了覆盖初高中所有学科的AI未来教育训练营,由19位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教师组成了清华附中数智时代教育创新先锋队。纵向上,学校发挥清华大学大中贯通的优势,走进清华学堂在线、清华人工智能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部门,横向发挥校企合作联动优势,走进AI前沿研究单位,并借助与专家对话、高峰论坛等,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也由此,以人工智能为技术依托开展课堂革命,探索人机共融的智慧课堂,让学生学得更透、更扎实。
同时,学校也面向集团所有教师,开展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工作坊,以此培养更多的“生力军”。工作坊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历史、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跨学科实践等,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多层次不同学段,目前这门课程已被全国130余所中小学引入使用,广受好评。
在进行育人模式改革时,清华附中将多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作为突破口。2023年,该校联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海淀区教科院等联合成立了面向全区的公益性质的人工智能实验班。清华附中自主设计的“21天课程”,吸引初中生们利用周六日及寒暑假进行学习,课程体系涵盖数学思维、科学素养、人文社科、艺术鉴赏、技术实践等类别,鼓励学生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进而助力学生实现“认识AI—实践AI—原创AI”的能力提升。此外,清华附中还利用附中集团网校和嵌入其中的大模型,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
在中关村第三小学,学生们可以使用AI为一首古诗作画,但同时要对这幅画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理解技术终究无法取代人性的温度……学生们可以在校园内尽情使用人工智能,但绝不能“认知外包”,这已成为该校教师的共识。
中关村三小党委书记石磊表示,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比较的思想”,“我们坚持通过有无AI介入的对比,来客观验证技术的真实效能,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育人本质,而非流于形式。”第二是“增值的评价”,这是衡量AI赋能成效的核心标尺,“技术介入必须带来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无论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进步,还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只有当AI帮助师生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带来了真实的增值,技术赋能才具有深层的价值。”基于此,该校聚焦于备教学评一体化建设,开展了人工智能赋能的探索。
在“AI三小平台”上,学校陆续上线了全学科课标助手、知识库、AI朗读等功能。“今年5月,我们首次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课堂评价系统,将课堂评价从过去的经验判断,转型为量化加质化混合评价模式。如今平台已集成104个自研智能体和16个外部工具,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师生的伙伴,帮助教师解放重复性劳动,更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石磊表示,学校的探索始终锚定一个核心: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
学校构建了“四维探索+三重守护”的教学模式,其中,四维探索包括个性化指导、及时性评价、资源整合和自主学习支持,三重守护即为价值观守护、审美守护和科学观守护。
石磊表示,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就要让机器成为赋能者、让教师成为同行者、让学生成为未来定义者。未来两年,该校将重点在教育知识服务全覆盖、教学策略推荐引擎和学生成长追踪系统三个方向上寻求突破。
当天,智谱华章副总裁胡云华以“智启”系列助学智能体为例,分享了企业助力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的方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海光还向与会者分享了人机协同教育理论,强调通过“AI 伴学、情境模拟、协同评价”可重塑教学模式。
打造海淀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当天,众多与会者也分享了自己对于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思考。
吴颖惠表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也要加强智能终端建设,健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针对人工智能教育场景的拓展,吴颖惠表示未来将拓展智慧食堂、AI+美育、AI+劳动教育等新型应用场景,探索AI辅助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助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徐文兵提到,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真正挑战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停留于能够想到的和能够做到的,这是无法真正做到面向未来的,“所以作为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多地可能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扩充我们能够想到的和能够做到的,既把必答题做好,也要不断在分水岭面前鼓足勇气、勇敢向前。”石磊则表示,倡议共建开放生态,建立隐私保护屏障,完善行业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发展的探索是技术理性与教育初心的深度互动。我们坚信真正的教育职能不是让机器模仿人,而是让技术解放人。”
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处副处长周航建议,第一,未来海淀要在新域新质上再突破,不但要把AI应用延伸到课堂、美育、劳动教育、特殊教育更多的领域,还要让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教学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同时,要培育一批以场景落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适应未来人才培养为特征的实践成果。
第二是要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生态,进一步发挥海淀区教育联盟智库的作用,深化高校与中学、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模式,促进双向赋能。“比如说我们要加快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基地的建设,探索建立全市的AI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优质的教育技术、课程、师资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此外,周航还建议要持续优化教师AI素养提升,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教学、善创新的专业化队伍。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