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即将在西班牙马德里登场,但谈判还没开始,火药味已经弥漫开来,美方掀起新一轮制裁,中方也不再警告,反制已经送到白宫手中。那么,这次美方动作有何用意?中方又采取了怎样的反制?
中美两国代表即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这是今年以来的第四次高级别经贸磋商,计划于9月14日至17日举行。按照安排,双方将讨论美国单边关税措施、滥用出口管制及TikTok等经贸问题。然而,就在会谈开始前夕,美方又采取了一项引发争议的行动。
当地时间9月1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突然宣布,把23家中国企业和组织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实施严格出口管制,几乎等同于全面拒绝对这些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美方理由依旧老套,声称部分企业向俄罗斯军方提供技术支持。
那么,美方为何在谈判前夕要这样操作?答案其实不复杂。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决定了对华不能示弱。尤其是涉及科技和国家安全的议题,美方政客往往选择在舆论上先造势,把强硬作为基本态度。另一方面,美国长期依赖制裁手段,把它当成外交工具的一部分。制裁清单、出口管制、关税加码,这些手段在美方操作手册里几乎已经标准化,遇事必用。
中方对此迅速作出反应。13日傍晚,中国商务部连发三份文件,第一份是质问美方制裁意欲何为,接着两份是针对美国的反倾销和反歧视调查,涉及模拟芯片和集成电路领域。三份公告发布间隔仅一个多小时,显示出中方早有预案,美方出招在意料之中。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预博弈。美国人想在谈判桌前先立筹码,用制裁制造压力,中方则用法律手段立刻还击,不再停留在口头警告层面,而是把反制措施实打实推到白宫面前。中方的动作不仅迅速,而且有法可依,既坚持公正原则,又以法律和世贸规则作为依据,让反制显得理直气壮。
说白了,美方临时搞出的实体清单,不过是延续一贯的造牌套路,而中方的回应则是把准备好的工具箱直接打开,把制衡手段按程序用到位。这就让人看到,虽然表面上是临时交锋,但背后其实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演练。
这一次中方选择的领域也值得注意,美国政府一直把半导体和高科技产业作为打压重点,而中国此次的反制,恰好对准美国的芯片出口。比如对美国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涉及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与此同时,中方还依据《对外贸易法》,对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长期的歧视性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调查范围涵盖美方自2018年以来的关税政策、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一系列措施。这种操作说明,中方不再仅仅是被动回应,而是把反击范围拉长、扩展,把临时事件变成制度性应对,把一次反制变成体系化行动。
同时,这也是信号传递。中方不仅要告诉美方,华盛顿的动作早在预料之中,我们有充足的应对工具,还要向国内外市场传递信心,表明中国不会坐等打压,而是会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这一点在公告的表述中体现得很清楚,无论是“公正、公平、公开”,还是“依法依规”,都强调中国是按照规则办事,而不是搞单边主义。这和美方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美方一边声称是为了国际秩序,一边却破坏全球供应链和市场稳定。中方的立场,显得更有底气。
此时此刻,中美双方都清楚,这一轮会谈不是简单的技术磋商,而是关系到未来几年经贸关系走向的关键节点。过去几轮会谈,中美在关税上达成过阶段性暂停,也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上找到过缓冲空间。但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美国依旧通过《芯片与科学法》等手段对中国进行限制,而中国也在积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这次马德里会谈之所以被外界关注,就是因为双方可能会真正把核心问题放到桌面,尤其是关税、出口管制和数据安全问题。如果谈不出实质性成果,那么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就难以缓解。接下来,中美能否找到新的平衡点,能否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信号,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