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吉林市文旅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大东山水迎天下”的宣传语更是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熟悉吉林地方历史的人知道,此“大东”之说主要来自龙潭山龙凤寺内曾经的一块匾额。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东巡吉林,曾专门渡江,登临龙潭山祭拜,兴致所至,曾为山顶的观音堂题写“福佑大东”匾额一方,悬挂于正殿之上。
根据历史记载,龙潭山上的观音堂以及龙王庙都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似乎皆是特意为迎接乾隆帝而修建。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记载,观音堂有正殿三楹(由神殿和卷棚组成),祭祀房三楹,禅室三楹,规模并不太大。同时,这本地方史料提到了龙王庙,却没有提到如今龙凤寺比较醒目的关帝庙、客厅、更衣厅、钟鼓楼等建筑物,可见后者乃是清道光年间之后增扩建的结果。
早在上世纪初(清光绪年间),龙潭山曾引起俄国人的注意,他们拍摄了不少龙潭山的风光照片,其中就不乏观音堂的影像。在照片中,可见观音堂依山建于一块石块垒起的平台之上,正殿两侧已建起了钟鼓楼。自上而下共有三组石阶,中间平台前端分立两根高耸的旗杆。一眼望去,整组建筑与山色浑然一体,颇显壮观伟岸。可惜观音堂没有山门,和城内祭祀观音的寺庙相比,还是稍显简陋。
一直以来,我一直对这座观音堂有一些疑问萦绕于胸,比如这座寺庙到底建于何时?史载清乾隆十九年八月初九(公历9月25日),“上奉皇太后御舟,渡松花江,幸龙潭”。由于吉林地区在一年之内能够进行土建施工的时间比较短,加之清代中期以前吉林地方人口有限(由于封禁政策,吉林地区缺乏劳动力),生产力水平不高(缺乏机械设备,且没有桥梁),赶在乾隆帝到来之前,以砖石建造房屋(当时吉林城似乎并不产青砖),工期怎么看怎么短。
另外,我也怀疑观音堂最初并非是一座寺庙。种种迹象表明,观音堂和龙王庙的建设是“为乾隆帝视察的献礼工程”,其中龙王庙可以理解为礼敬龙潭中的龙王,至于观音堂则很可能是由官方投资建设,是供乾隆帝和皇太后游山祭神时的山顶休息室。
很遗憾,由于龙潭山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吉林城的远郊”,吉林地方史料中,关于观音堂的记载非常少。加之,两座庙宇也没有像城内寺庙那样,留有纪事碑刻,使得后人探寻历史时,一直缺少真切的依据。
更为遗憾的是,时光荏苒,观音堂和龙王庙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悄然老去。如果说观音堂原本的朱红色木栅栏被改成青色的围墙尚能说得过去,那祈盼风调雨顺,并为龙潭山注入魂灵,且获得福康安将军“润泽生民”赞许的龙王庙,被改成弥勒佛的道场就有些让人哑然。不过想一想,那些倒也是符合大势——连在吉林北山享几百年香火的“关老爷”都能退居二线,将自己的神祠奉给佛家当作伽蓝道场,一个不大的龙王庙变成弥勒殿确实情有可原……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