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M9还没正式上市,星耀6的突然亮相又一次把市场对吉利银河品牌的期待推到新的高度。整个2025年前三季度,我们感受到的是吉利银河的高潮迭起。然而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设计全球负责人陈政的眼里,这才刚刚开始。
作者|周 展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这个速度,已经突破了我对传统汽车工业的固有印象。而设计,这一最耗时间的开发流程,在陈政所带领的团队手中,显然已经发生了质变。
当我们从银河A7、M9、星耀6上看到无处不在的中国设计时,一场关于汽车设计流程、模式甚至理念的中国式变革,也正在吉利悄然展开。陈政反复强调:
三年后,中国的设计流程和标准,将有望成为全球的流程和标准,而那正是中国汽车设计真正建立全球话语权的关键。
汽车设计的互联网模式
如果说传统汽车设计像是一场长跑,那么吉利陈政带领的设计团队更像是一场多线程并发的闪电战。
陈政在吉利内部提出了前台-中台-后台的“互联网中台”模式,三个环节并行推进,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传统的“层层传递”。
这种机制让银河的节奏快得惊人。整个银河销量突破百万,仅用了24个月。
相比同行有近千人的设计团队,而陈政团队目前不到500人,却能实现高频爆款。在陈政看来,这是“人民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区别:“如果你以风格作为开始,你一定被束缚;但如果你以观念作为开始,你就获得自由。”在这种观念下,吉利的设计师不再是各自为战的“英雄”,而是像互联网公司里的产品团队,开放到极致,随时可以互相反馈、共同协作。
与传统的“赛马(参数丨图片)机制”相比,这套模式追求的不是妥协的中间方案,而是最优解的合力产出。陈政甚至把它比作“三甲医院会诊”:疑难杂症靠全科专家联合攻关,而不是单一科室死磕。
当西方车企还在按照既定节奏“慢工出细活”时,吉利已经在用互联网的速度和协同,把汽车设计变成一场快节奏的“持续迭代”。这种时间效率上的巨大落差,正是中国汽车设计模式开始具备全球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能活两代才配有DNA
外界常质疑,吉利同时期推出如此多的新车,会不会缺乏统一的品牌DNA?陈政的回答很直白:“DNA不是设计师预设的,而是市场竞争留下来的。”
他这个逻辑其实与生物进化论不谋而合:因为DNA的概念本身正是能在激烈环境中能生存延续下去的基因。对汽车而言,同样需要两代以上的延续和市场验证,才能固化。
这背后是吉利的“85/15原则”:85%继承,15%创新。每次完全推翻的风格切换,风险都极高;但在继承中逐步创新,才能稳住销量、不断试错。就像生物界的进化,本身就包含了“继承”和“变异”两个维度。今天的银河有三种设计风格:无格栅的纯电,贯穿灯的插混,以及星耀6的全新格栅逻辑。哪一种会留下,必须交给市场去决定。
这种思路,本质上是一种长期主义。中国星系列,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设计语言。银河才刚刚起步,正在“百家齐放”的阶段。西方的大师是“英雄史观”,强调偶然性;而中国式的进化,是必然性,是团队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吉利敢在短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新车:不是为了“堆产品”,而是要让市场替它做优胜进化。设计团队的任务,就是准备足够多的“子弹”,以供市场验证。
设计是艺术,但设计车必须用公式
身为设计师,陈政并不否认设计的艺术性,但在汽车工业里,设计必须是商业逻辑的一部分。因此他去年提出了一个设计力公式:
设计力 = 设计品质 ÷ (成本 × 效率) × 美
品质是核心,包括比例、型面、工艺、材质。例如银河A7的“银河涟漪”灯带、M9的“三进大宅”,星耀6 的“八分藏,两分露” 既保留了东方审美中的含蓄,又从比例、型面、工艺、材质等核心维度出发,让中华美学与设计品质深度绑定,形成了兼具文化内涵与品质感的设计语言。成本和效率则是决定竞争力的硬指标。在高频迭代的今天,快,才是真正的武器。美则是最终的倍增器,让一切努力得到市场的放大。
这套公式指导在吉利银河今年产品的销量和口碑上得到了验证。银河M9的用户盲测中,消费者认为它至少是“30万以上的豪华车”;A7首月销量过万,成为混动家轿市场的黑马;星耀6则以“中正大气”的设计获得广泛共鸣。
与此对比,目前市场上部分传统车企仍然把概念车当作未来投射。在中国市场的高频迭代面前,这种模式的“时间差”已经削弱了其影响力和号召力。陈政认为:“设计即战略。设计的作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但必须精准承接战略。如果风格与战略目的相反,那就是错误的。”
中国汽车设计的世界想象
2023年,吉利设计提出“中国设计,全球审美”。两年过去,这个理念正在通过市场成绩逐步落地。
陈政认为,审美本质上与经济和话语权紧密相连。90年代世界追随西方审美,是因为西方在综合实力上的强势。如今,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3%,销量和产业链优势,让中国审美逐渐成为新的“最大公约数”。
所谓最大公约数,不是炫技,而是克制。M9的“以大为美”,A7的“山水合院”,星耀6的“银河星瀑”,都在尝试把中国文化意象与全球化的接受度结合。陈政说:“工必有意,形必有因。美不是装饰,而是源自功能和文化的自然呈现。”
展望未来三年,陈政判断,中国设计的流程和标准将成为全球新标准。当中国汽车在销量和爆款持续性上形成纪录时,全球同行必然会研究、模仿,甚至学习中国模式。等到2030年,中国汽车或许不用再强调“最好”,但一定能自信地说:“我们独特,我们有自己的体系。”
从“人民史观”的集体智慧,到“85/15”的长期主义;从“能活下来的才是DNA”,到“设计力公式”的商业逻辑,陈政描绘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汽车设计道路。
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的“大师逻辑”,也不同于日韩的单一符号,而是一种高速竞争下的进化模式。它既是战略定力的体现,也是互联网逻辑对工业的改造。
“形式追随于功能,功能有诉求,就不要羞羞答答。”陈政的话语,简单直接,却也道出了今天中国汽车设计的底色:务实、快速、敢于试错。
今天的吉利,正在用销量和速度证明,这套模式行之有效。而当未来中国设计真正掌握全球话语权时,回望2025年,或许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一年,陈政和他的团队用一种“人民史观”的逻辑,为中国汽车探索了设计的新纪元。
BREAK AWAY
TA的作品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