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围绕预制菜的争论,已逐渐升级为一场备受关注的“系列剧”。9月12日晚,罗永浩在多个平台通过直播形式回应了西贝预制菜相关争议;同一时间,西贝则在全国多个城市邀请媒体记者走进门店厨房进行直播,试图向公众证明自身操作的规范性。
不过,舆论的走向却明显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有统计显示,罗永浩的直播获得了九成网友的认可,他更成功地将讨论焦点从西贝一个品牌,拓展至整个预制菜行业的信息透明度问题。
而西贝方面,尽管创始人贾国龙迅速作出回应,还安排各地记者实地探访门店后厨,但在展示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反而加剧了公众疑虑:例如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容器封装的冷冻鸡汤和西兰花等预制食材,再加上消费者一直以来对西贝“价高味平”的既有认知,原本意图挽回形象的危机公关,最终成了一场“公关失误”。
有公共关系专家分析认为,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争议,表面上是对“预制菜定义”的争论,实则是对“话语权”和“叙事主导”的争夺——而在这一较量中,西贝明显处于不利位置。
罗永浩擅长辩论:从“个人维权”到“公众倡议”
罗永浩此次能在舆论中占据优势,与他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辩论风格”密切相关。回顾他以往几次著名的网络论战,可以总结出一套明确的“应对策略”:始终以“弱势群体代表”自居,敏锐捕捉公众情绪焦点,并将个别争议上升为社会性议题。
2011年的“西门子冰箱事件”是罗永浩辩论风格的代表案例。当时他在微博上投诉自家西门子冰箱门不易关闭,在未获品牌方满意答复之后,他直接携三台问题冰箱前往西门子北京总部,以铁锤公开砸毁。这一激烈却极具传播效应的行为,瞬间把“企业漠视消费者权益”的普遍现象置于公众视野——他并未局限于“个人家电维修”的诉求,而是将其扩展至“众多消费者维权困难”的集体困境,从而引发广泛共鸣。最终,西门子方面公开道歉。
2014年与王自如的“直播论战”,则展现出罗永浩在辩论中的“专业剖析”能力。面对Zealer发布的针对锤子手机的负面测评,他并未陷入情绪化争论,而是提前找出测评中的多处事实错误:如将手机后盖的“数据保护开关”功能说错、误判排线静电击穿风险等;同时,他就Zealer接受手机厂商投资的事实,对其测评独立性提出质疑。整场辩论中,罗永浩逻辑严密、举证充分,甚至当场演示手机功能以正视听。这不仅改变了舆论倾向,还引发科技行业对“测评客观性”的广泛讨论,体现出他从“情绪输出”到“理性辩驳”的转变。
2024年他为董宇辉发声,进一步丰富了其“辩论模式”。“小作文风波”后,他先在直播中批评俞敏洪“让董宇辉自掏腰包回购股份”,称之为“悲哀”,准确触发大众对“职场中弱势者受欺压”的共情;随后他又发布一篇五千字长文,结合自己早年遭遇不公平对待的经历,把事件提升到“企业管理伦理”与“职场公正”的高度。即便俞敏洪始终未有直接回应,相关话题仍长时间占据热搜,可见罗永浩对舆论走向的把握能力。
此次与西贝的交锋,罗永浩更是将这一风格发挥到极致。他牢牢抓住消费者最关注的“价格是否匹配品质”的问题:以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为例,当场读出配料表中的“复配水分保持剂”,质问道“这是大家想象中的鲜鱼吗?”;继而提出“餐厅应明确标识预制菜”的具体倡议,把个人意见转化为“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业呼声,由此赢得大量网友声援。
放下争执,何不携手合作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品牌的“正确”与“错误”并非绝对,能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存亡关键。罗永浩也在直播中坦言,自己过去很多辩论都存在争议,而这次能获得多数人支持,本质上是因为契合了“消费者信任”这一社会情绪。
事实上,西贝创始人贾国本可以找到打破舆论困局的方式——比如已推出的“罗永浩套餐”。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西贝若能放下对峙姿态,正式邀请罗永浩成为“首席体验官”,请他实地考察中央厨房的预制菜生产流程,再通过共同直播的方式,向公众真实展示“预制菜如何保鲜”“添加剂是否安全”等核心问题。这样一种“化对手为伙伴”的策略,既可借助罗永浩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消除误解,又能体现企业的公开透明,远比“隔空回应”更有说服力。
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预制菜论战”,实质是“企业逻辑”与“消费者意愿”的一次正面交锋。罗永浩之所以拥有较高声量,并非由于他“更了解预制菜”,而是因为他更懂得“消费者心理”——明白公众关注什么、不满什么,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西贝的被动,则更多是陷入了“自我辩护”的陷阱:以行业标准回应公众质疑,却忽略了消费者真正的感受与诉求。
对企业来说,这次争议是一次重要警示:在当今的舆论场中,“符合规范”只是基本要求,“赢得消费者信任”才是长远发展的核心。与其花费力气争夺“预制菜的定义权”,不如踏实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与其在直播中罗列“合规凭证”,不如用实际细节体现“品质价值”——比如明确标注预制菜类型、公开原料来源和加工过程等。
对广大围观群众而言,也不必陷入预制菜“全好全坏”的极端讨论。毕竟网络舆论反复逆转已是常态,与其在评论区内互相攻击,不如聚焦“餐厅是否清楚标识预制菜”“预制菜行业标准是否健全”“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等实质议题。这场舆论激战的意义,从来不是“决出输赢”,而是促进问题的真正解决;舆论场的核心,也不是“一时占上风”,而是“推动社会进步”。无论是罗永浩、西贝,还是整个预制菜行业,若能将此次争议转化为“优化行业治理”的机遇,才算是真正的“多方共赢”。
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