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震那一刻,我差点把杯子碰翻。
9月11日的夜里,演员于朦胧离世的消息冲上屏,工作室很快说是意外并排除刑事嫌疑。
话还没落地,不到一天,网络上就上演了一幕让人直皱眉的戏码。
悼念没写几句,矛头已经指向另一个人。
演都不演了,变成了互骂赛。
说实话,看着心里发堵。
先把人放回到他本来的样子。
圈里人提起他,总绕不开一个词,温柔。
那会儿《太子妃升职记》里的九王,让他第一次被看见。
真正被记住,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白真。
白衣如雪,仙气飘飘,观众管他叫白月光。
镜头背后,他摔威亚摔到骨折,医生让休三个月,他一个月推着轮椅回组。
拍《两世欢》眼伤没好,镜头里难免僵,网上一通骂演技,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带伤硬扛。
他社交账号的自动回复一直是那句嗯嗯你说我在听。
简单得要命,却让人破防。
风向突变在于他离世不到24小时。
老戏骨李成儒的账号被推上火线,评论区满屏难听话。
导火索是六年前的旧事。
有人回忆深夜的排练厅里传出怒吼,你哪来的 谁让你进来的,然后看见于朦胧红着眼退了出来。
也有人说那是公用场地,时间点上还有迟到纠纷。
节目播出后,还有疑似工作人员替他说话,意思是被占了场地,话里话外都不太好听。
真相如何呢。
到现在仍旧是各执一词。
李成儒本就以毒舌著称,在《我就是演员》里他对无厘头表演的评价也曾惹过争议,许君聪当场回怼过。
形象一旦贴上严苛标签,互联网上就很容易把旧闻当证据。
可别忘了,事实最怕被剪成片段看。
比迁怒更糟的是谣言的速度。
讣告刚发,某些账号就用几张模糊截图拼起一套故事,抑郁也好,潜规则也罢,反正字眼一个比一个刺激。
平台随后点名处理,有账号被封,工作室也强调了排除刑案。
但你知道的,删了换个壳还能发,标题一天改好几次,从坠楼原因成谜到知情人士曝已久,转手一变就又冲到热搜角落里。
这就是吃人血馒头,捞完就跑,不在乎活人死人的感受。
更扎心的是,有粉丝说他离世前一天还在看大家发的内容。
想到这儿,真是让人忍不住唏嘘。
(04)
为啥总是这样。
我看有三层原因。
其一 情绪比事实跑得快。
大家悲伤愤怒,需要一个出口,于是顺手把矛头对准最顺手的那个名字。
其二 流量比真相更重要。
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谁先抢到你的停留,谁就赢,至于对不对再说。
其三 片段比全貌更好卖。
半截视频加两句旁白,立马就能制造站队,复杂的细节则被屏蔽在算法之外。
可问题是,悼念不该被网暴绑架,讨论也不能靠想象补剧情。
那晚的排练厅到底如何,公用还是专用,迟到有没有发生,这些都需要完整链条的核对。
现在我们掌握的,只是零星的说法。
在这种不完整里,最该做的不是下判决,而是收住键盘。
这事给我们的提醒很直接。
第一 先捂住转发的手。
看到耸动标题,数到三再点,别让自己的情绪给别人赚钱。
第二 把悼念回到人身上。
记住他做过的角色,他对同事的温暖,他在伤病里撑过的那些日子,比追着八卦跑更有意义。
第三 对争议保持克制。
你可以不喜欢某位前辈的表达风格,也可以质疑某档节目的处理,但别把没有证据的猜测当锤子。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语言也是会留下痕迹的。
这一页翻得太急了。
北京的秋天刚起凉,31岁的年轻人从此停在了那一晚。
鲜花该放在纪念墙上,不该扔进任何人的评论区当石头。
愿天堂没有威亚事故,没有剪碎的片段,没有铺天盖地的阴谋论。
于朦胧,愿你一路安好。
也愿我们这次,学会慢一点,准一点,善一点。
你怎么看。
评论区聊聊,但求一句真心话,别添一把无名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