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个不太一样的“圈内人”——王津元。很多人知道她是复星集团郭广昌的妻子,却少有人真正摸清,这个54岁还常被误认成34岁的复旦才女,到底把日子过成了什么模样。
前阵子陪朋友去复星总部对接工作,无意间瞥见郭广昌办公室的角落:一张巴掌大的折叠瑜伽垫靠在书柜旁,旁边摆着个素色陶瓷茶罐,罐身上还贴着张手写便签。朋友随口提了句:“这是王津元放这儿的,她每天中午都得来待半小时。”当时我只当是豪门里的小情趣,直到后来慢慢了解她的经历,才发现这不起眼的角落,藏着她多年“冻龄”的真正答案。
王津元身上的“书卷气”,不是婚后才装出来的。当年她在复旦读新闻系时,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既是校广播站的站长,又能hold住校内文艺晚会的主持台。那会儿她总背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包里装着采访本和录音笔,下课就往校外跑,要么去报社实习,要么去社区做调研。同学说她“眼里有劲儿”,老师评价她“做新闻肯沉下心”。毕业进上海电视台后,她没选轻松的娱乐栏目,反而扎进了深度报道组,跑过抗洪一线,也蹲过企业车间,做的几期关于女性职场困境的报道,当年还拿过行业内的奖项。那时候的她,名字前没有“郭太太”的前缀,只是“记者王津元”。
嫁给郭广昌后,不少人觉得她会就此“退圈”,安心做豪门太太。可她偏不。30多岁那年,她突然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转头去报了策展人培训班。身边人都劝她:“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折腾什么?”她却笑着说:“总不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吧?”刚开始做策展时,她完全是个“门外汉”——不懂场地搭建,不会拉赞助,甚至连跟艺术家沟通都得提前做几页笔记。第一次筹备展览时,赞助商临时撤资,她带着方案跑了十几家企业,每天忙到凌晨才回家,郭广昌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劝她“实在不行就缓一缓”,她却摇摇头:“再试最后一次。”
没想到这“最后一次”还真成了。那届名为“时光里的女性”的展览,展出了23位不同年龄段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从老太太的刺绣到年轻女孩的数字艺术,跨度极大。开展第一天,展厅里就挤满了人,有带着孩子来的妈妈,也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观众在留言本上写:“第一次觉得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看懂、能共情的。”那届展览,第一个月就接待了3万多人次,之后她又陆续做了“城市记忆”“非遗新生”等主题展,这些年下来,累计接待量早就超过了50万人次,甚至有国外美术馆主动来谈合作。
如今54岁的她,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总能让人惊讶于她的状态——皮肤紧致,眼神清亮,穿简单的白衬衫牛仔裤,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足足20岁。有人追着问她用什么护肤品,她总说:“哪有什么秘诀,都是日常的小习惯罢了。”就像她放在郭广昌办公室的那张瑜伽垫,每天中午不管多忙,她都会抽15分钟做拉伸,有时候是简单的猫式伸展,有时候是几个深呼吸的冥想;茶罐里装的是她自己晒的陈皮普洱,每天早上泡一杯,喝到下午,她说“比奶茶健康,还能静下心”;更难得的是,她不管前一天忙到多晚,晚上11点前肯定关灯睡觉,“睡够了,气色自然就好”。这些习惯听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她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比起昂贵的医美项目,这份“细水长流”的自律,才是她保持状态的关键。
熟悉她的人都说,王津元身上没有“豪门太太”的疏离感。她做策展时,郭广昌会去看预展,提的建议都很实在,比如“这个展区的灯光可以再暖一点”,但从不会干涉她的最终决定;她也常带孩子去看自己的展览,蹲下来跟孩子讲画里的故事,教他们分辨色彩的层次。有次采访,记者问她“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她笑着说:“哪有什么完美平衡,不过是想做的事,就认真去做;该陪家人的时候,就放下工作。”
其实王津元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复旦才女”“冻龄女神”这些标签,而是她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没丢了自己。20多岁敢闯敢拼做新闻,40多岁敢从零开始搞策展,50多岁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她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好状态”,从来不是靠年龄或身份给的,而是靠自己一步一步选出来的。就像她藏在办公室里的瑜伽垫和茶罐,看似不起眼,却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日子自然会给你最好的回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