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加拿大 罗斯Mk III型步枪
这款步枪曾让拿大军工业引以为傲,但最后却成为加拿大步兵的噩梦。该枪由查尔斯·罗斯爵士设计,其初衷是取代英制SMLE步枪,实现步枪国产化。最开始,罗斯步枪的靶场数据确实亮眼:枪支加工精良,长枪管赋予了弹丸高初速,而且靶场精度出众。
然而,当它在泥泞战场投入实战之后,所有优点瞬间湮灭:这种步枪时常卡壳。抽壳困难。而且,其枪机存在安全隐患,加之弹膛非常娇贵,对泥沙污物非常敏感。参见下图。
这些缺陷都使得罗斯步枪迅速沦为配角。至1916年,加拿大的步兵部队全面撤装罗斯步枪。不过,由于其精度的确不错,有少量狙击手仍保留使用该枪。
下图,狙击型的罗斯步枪
技术参数:.303英国口径(7.7×56mmR步枪弹),全长1320mm,重3.9kg,5发弹仓供弹,直拉式枪机(理论射速15发/分)。所有这些纸面优势都需在理想环境下才能实现,实战证明它更适合靶场,而不是泥泞的战壕。
【第九名】日本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是日本军国主义所奉行的实用主义的典范——该枪结构简单、可靠性极高。1905年列装后参与数十场冲突和战争,从俄国内战到缅甸丛林,从华北平原到南洋诸岛。尽管二战时日军已换装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九九式步枪,不过三八式仍大量服役至日本投降。
下图,三八式步枪(上)和九九式步枪(中、下)
三八式步枪最大优势在于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泥泞、沙尘、潮湿都能正常运作,美军也承认它是太平洋战场上最坚固的步枪之一。
技术参数:使用6.5×50mmSR友坂弹药,全长近1.3米,重4.2kg,5发弹仓,射速10发/分,初速762m/s。虽弹药威力不足,但后坐力低、射击精准、可靠性好,这使其成为东亚战场上各武装力量最为信赖的武器。
【第八名】奥匈帝国 曼利夏 M1895 步枪
奥匈帝国这款步枪充满了时代特色——历经改进,在1895年列装后伴随这个多瑙河二元君主国的经历大战烽火,在帝国解体后仍被数十个国家沿用。
其直拉式枪机设计在当时不能说独树一帜也能说是较为独特,不过射速的确惊人——栓动射击速度是传统旋转后拉式枪机的两倍。而且,该枪可在无润滑的条件下连续射击5万发,这一性能在当时的步枪中堪称翘楚。另外,该枪的精度也着实不错,经挑选后可当作狙击步枪来用。
下图,加装瞄准镜的曼利夏 M1895
技术参数:初为8×50mmR,后改8×56mmR,重约3.8kg,5发恩布洛克弹夹供弹(射击后弹夹自动脱落)。初速720m/s,标尺射程达1500米。缺点是无法单发装填,不过由于其高射速和不错的精度,仍奠定了其20世纪初优秀量产型栓动步枪的历史地位。
【第七名】意大利 卡尔卡诺M1891 步枪
这是一战中最被低估的步枪之一,该枪是意军的主力步兵武器。从阿尔卑斯山到利比亚沙漠历经考验,反响都不错。卡尔卡诺M1891步枪于1891年列装,使用6.5×52mm弹药,构造简单,利于量产。除意大利军队之外,芬兰、德国、南斯拉夫、日本甚至美国远征军都有装备。
下图,一战时期的意大利军队
而且,该枪的可拓展性不错,衍生出从骑枪、卡宾枪到狙击型等多型变种。咱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应该还是“肯尼迪快乐枪”了~
技术参数:6.5mm弹药,6发恩布洛克弹夹供弹,重3.8kg,长1.28米,初速700m/s。虽存在弹道性能平庸、制止力不足等缺陷,但简易操作、大规模量产和持久耐用性使其跻身世界大战关键步枪之列。
【第六名】法国 勒贝尔M1886 步枪
这款步枪标志轻武器新时代的开端——1887年,它是全球首款采用无烟发射药弹药的步枪,赋予法军步兵绝对的弹道优势。其特点包括:8×50mmR 口径、8发管式弹仓、弹丸高初速。
虽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显过时,不过勒贝尔M1886 步枪仍在堑壕战中广泛使用。法军于1893年对其进行改进(M1886-M93),以提升可靠性,不过仍未能解决根本缺陷。总的来说,勒贝尔M1886 步枪装填缓慢、管式弹仓设计导致其枪身重心不如当时已经日臻成熟的旋转后拉枪机的弹仓式栓动步枪。
技术参数:空重4.2kg,全长1.3米,初速700m/s,齐射射程1800米。尽管1914年时其弹仓与伯蒂耶枪机已显陈旧,不过坚固耐用,射击精准,是百万士兵的忠实伙伴。
下图,狙击型的勒贝尔M1886 步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