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上关键的分子分离技术如蒸馏、蒸发和萃取通常需要大量能源输入和苛刻的操作环境。膜分离过程因其低能耗、连续操作能力和较小的碳足迹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其中膜材料起着关键作用。尽管聚合物膜成本低、易加工,但其易溶胀、孔结构易塌陷,且通道尺寸分布宽,限制了其分离性能。混合基质膜虽引入多孔晶体材料以增强性能,却受限于填料团聚和低负载密度。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因其有序的孔道和可定制的结构在分离膜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其实际应用仍面临晶间缺陷、异相成核以及制备过程复杂、重现性差等挑战。
近日,中山大学薛铭教授、李意副教授合作团队首次通过熔融淬火方法成功制备了配位聚合物(CP)玻璃统一的MOF(GUM)膜,为按需制备具有本征分离能力的MOF膜提供了一种可调谐且简便的策略。该GUM膜无缺陷,具有高密度、互连的选择性纳米通道,在有机溶剂纳滤、异构体渗透蒸发和气体分离中均表现出高效、精确的分子分离性能。同时,通过对MOF晶体进行非破坏性修饰,可在不破坏膜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精细调控分离性能,并利用CP玻璃的可熔性实现膜的自修复功能,展现出优异的机械强度、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相关论文以“Coordination Polymer Glass-Unified MOF Membranes for High-Efficiency Molecular Separations”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Chen Zhen。
研究团队选用了三种基于不同金属离子的MOF——具有spn拓扑的Zr-MOF、yfm拓扑的Al-MOF和sgl拓扑的Zn-MOF,通过在α-Al₂O₃基底上原位合成不连续MOF膜,并利用[Zn(HPO₄)(H₂PO₄)₂]·2HIm CP玻璃经熔融淬火形成致密无缺陷的屏障层,成功制备出Zr-GUM、Al-GUM和Zn-GUM三种类型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所有GUM膜均保持完整结构,CP玻璃牢固附着于MOF表面,封堵了晶间缺陷,且未堵塞MOF孔道。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MOF的结构在制备过程中得以保持。
示意图1. GUM膜的定制策略示意图。a) 用于GUM膜的MOF设计与修饰策略;b) GUM膜的制备过程与分子传输机制,其中小分子通过有序MOF通道进行选择性传输。
图1. 顺序图(1)-(4)分别展示:a) Zr-GUM、b) Al-GUM 和 c) Zn-GUM 膜的MOF晶体结构、不连续膜表面形貌、表面/截面图像。子图(a3–c3)中M和G分别代表MOF和CP玻璃组分。
在有机溶剂纳滤(OSN)应用中,Zr-GUM及其缺陷工程修饰版本Zr(D)-GUM膜表现出优异的尺寸排阻特性,其染料截留率与理论预测高度一致。该膜在高达140°C的恶劣溶剂环境中仍保持稳定,DMF渗透率达15.6 L·m⁻²·h⁻¹·bar⁻¹,对酸性品红的截留率高达99.6%。渗透行为符合Hagen-Poiseuille模型,溶剂粘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缺陷工程,Zr(D)-GUM膜的ε/τ值达到0.1589,比Zr-GUM膜提高3.5倍,实现了创纪录的高渗透效率。
图2. a) Zr(D)-GUM膜对染料分子的截留率与溶质半径的关系;b) 使用Zr(D)-GUM膜对AF/DMF溶液进行温度依赖性分离;c) Zr-GUM膜(紫色)与Zr(D)-GUM膜(橙色)的溶剂渗透性比较;d) ε(孔隙率)和τ(曲折度)对Zr-MOF和Zr(D)-MOF通道中渗透的影响示意图;e) ε/τ比较;f) 分离性能对比;g) 厚度归一化逆分子量截留值(MWCO⁻¹)与文献报道膜的对比。
在异构体渗透蒸发分离中,Al-GUM膜展现出对二甲苯(pX)与邻二甲苯(oX)的高效分离能力。吸附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Al-MOF对pX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和更高的扩散系数。Al-GUM膜在75°C下对等摩尔pX/oX混合物的分离因子达44.8,总通量为390 g·m⁻²·h⁻¹,优于当前多数基准膜材料,并在连续120小时操作中保持稳定。
图3. a) pX与oX分子尺寸对比及Al-MOF的孔窗口和通道结构;b) 在25°C下Al-MOF和CP玻璃对二甲苯异构体的吸附等温线;c) Al-MOF中芳香化合物潜在吸附位点;d) pX和oX在不同吸附位点的吸附能;e) Al-MOF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f) 平均平方位移(MSD)曲线;g) 不同基质中的自扩散系数D;h) Al-GUM膜与文献报道膜的渗透蒸发性能对比。
在气体分离方面,Zr(D)-GUM、Al-GUM和Zn-GUM膜均表现出对H₂/CO₂的选择性分离能力,其中Zn-GUM膜的选择性达201.6,H₂渗透率为635 GPU。通过后合成配体交换,团队成功制备了氨基功能化的Zn(M)-GUM膜,其H₂/CO₂选择性进一步提升至285.7,显示出非破坏性调控孔结构的有效性。
此外,GUM膜还展现出显著的自修复能力。CP玻璃的低杨氏模量(5.04 GPa)使其能够作为软填充剂嵌入脆性MOF层中,防止断裂。即使出现微裂纹,通过热处理也可实现裂纹闭合,恢复膜的完整性与分离性能,经多次损伤-修复循环后仍保持高效。
图4. a) 三种GUM膜的H₂/CO₂分离性能;b) GUM膜与其他知名体系的H₂/CO₂分离性能对比;c) Zn-GUM膜原位后修饰示意图;d) Zn-GUM与Zn(M)-GUM膜的FTIR光谱对比;e) Zn-GUM与Zn(M)-GUM膜的H₂/CO₂分离性能对比;f) 自修复前及g) 自修复后的Zn-GUM膜SEM图像,插图为裂纹区域放大图,其中M和C分别代表MOF和CP玻璃。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熔融淬火法的MOF膜简易定制策略,通过CP玻璃统一MOF晶体,成功制备出具有本征分离能力、无缺陷且可自修复的GUM膜。该策略充分利用MOF库中丰富的孔结构多样性和CP玻璃的良好加工性,为有机溶剂纳滤、异构体分离和气体纯化等高端分离应用提供了新型膜材料设计思路。未来,这一方法有望推动高性能分离膜的规模化制备与实际工业应用。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