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教授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初版于2006年,于2012年修订再版,在豆瓣上收获了1100多条读者的精彩评论,无一差评,评分高达9.4分。绝版多年之后,在赵老师和编辑团队的努力下,这本社会学经典著作重磅再版!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三版)
赵鼎新 著
2025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源于赵鼎新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社会与政治运动”课程的讲义,被称为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了解社会运动发生演化的扛鼎之作、近乎完美的文献综述。
在这本书中,赵老师娓娓道来,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做了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批判犀利的评述,对该领域中的领军学者及其研究工作、分析方法进行犀利评判。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结构、变迁、话语的分析框架,并强调国家-社会关系在理解社会运动发展演化中的重要意义。本书体现了作者在长达30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历中所形成的关于西方社会运动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第三版保留了原来版本的内容,增加了作者长达2万字的“导言”。在“导言”中,赵老师首次以芝加哥大学和浙江大学退休教授的身份,以西方社会运动的“局外人”的身份,回顾博士期间的导师及他的生物学专业背景对后来学术思想和分析方法的影响,总结过去20年西方社会运动的新趋势,对西方新一代社会运动学者的研究做了犀利评判。
大咖推荐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脉络清晰、内容翔实、评判犀利,呈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这是一部带有作者鲜明印记的学术著作。创作这样一本书,是许多学者向往的学术高度。
——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鼎新教授此书是极好的了解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著作,既能带领读者沉潜其中,领会精密深奥的理论的魅力,又能高屋建瓴,帮助读者纵览社会运动理论的源流变化,对专业和非专业读者都会有极大的启发。
——周飞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初版于二十年前,其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把握之精确、批评之犀利,使其甫一面世即倍受学界关注。时至今日,这部著作已成为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今天发行的第三版,想必能惠及更多的年轻学人。
——应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关于作者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赵鼎新,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荣休教授。1990年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昆虫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运动、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及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文著作有《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民主的限制》《合法性的政治》《什么是社会学》《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等,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读者评论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精彩试读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组织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欧伯箫的理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整合力的强调。社会整合力强,发生社会运动的可能性就低;社会整合力弱,发生社会运动的可能性就高。
如果比较一下美国黑人运动和加拿大魁北克独立运动,就能清楚地看到社会整合力和社会运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从分层的角度看,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相对地位要比法裔魁北克人在加拿大的地位低得多,但法裔魁北克人由于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语言,故与英裔加拿大人之间的整合程度较低。正因为如此,魁北克独立运动发展迅猛。而美国黑人虽然身处社会下层,但由于与白人混居,加上没有自己的语言,因此黑人社会运动在美国的发展相对就弱了许多。
还比如,与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比,传统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要高一些。按照社会分层原理,我们可能认为传统西方社会的性别关系要比传统中国社会的性别关系和谐一些。事实正好相反:从古希腊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社会两性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紧张的。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历史作品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一种较为和谐的性别关系。根据周的研究,这两种文化中对性别关系的不同描述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这是因为,在古希腊社会中,女性地位虽然较高,但家庭整合力比较弱,女性被推到社会上与男性对抗;而在儒家文化下,中国家庭的整合力要强很多,中国的传统女性虽然在夫权体制下很受压迫,但中国的夫权社会却给予女性在夫权家庭中的位置,即中国女性的地位可以通过当儿子的妈妈、当媳妇的婆婆和死后当夫权家庭中的祖宗来实现。这样,虽然传统中国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地位从分层角度看差别很大,但由于中国家庭把女人纳入了夫权家庭,两性矛盾在家庭内部得到了解决。这种传统的两性关系甚至对现代社会仍有影响。西方盛行的极端女权主义在现在的中国,甚至在将来的中国,可能都不会有像在西方社会中那么大的市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层加剧。在社会分层加剧的同时,如果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即社会的整合力)同时减弱,社会发生动荡的可能性有可能会上升。
尽管欧伯箫关于社会整合的论点十分精辟,但他关于组织和社会运动之间关系的论述却是错误的。事实上,迄今为止所有西方学者对康豪瑟大众社会理论中这一方面的批判都是错误的。简单地说,康豪瑟所探讨的是那些改朝换代式的大型社会运动和革命的动员,而其批判者所关心的均是一些发生在当代西方国家的中小规模的改良型社会运动的动员。两者根本就是两码事。不错,组织在一个具体社会运动的微观动员过程中确实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一个有着有效的中层组织的社会将比大众社会经历更多的社会运动。但是,如果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有效的、多样性的中层组织实际上也降低了全民大动员的可能性,因为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利益,成员的身份认同也往往彼此交错。对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对另一个社会群体来说可能是无足轻重,甚至是有害无利的。这样,不同的组织会倾向于不同的社会运动,一个社会运动总有反对它的逆运动,各种政治力量互相抵消,从而避免了整个社会走向极端。因此,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至少清楚地阐明了社会中层组织的薄弱为大规模革命性社会运动创造了政治空间这一问题。至于组织是如何在微观的社会运动动员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那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结构-机制解释:为何要强调国家-社会关系?
(本部分节选自“导言”,在中文世界首次发表,标题为小编所加。)
出于多种原因,我选择运用结构-机制解释,而不是麦克亚当、泰罗和梯利提出的单纯基于机制的解释。我的生物学背景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生物学家之所以满足于基于机制的解释,自有其道理:绝大多数生物学机制都只在特定领域以固定方式运行。例如,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会发抖,我们确切地知道这是提升体温的机制。当我们进食时,身体会释放胰岛素,我们清楚这是平衡血糖水平的机制。在此情形下,单纯的机制解释已足够令人满意,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是多元决定的局面,这意味着在解释某个具体问题时,我们总能找到多重机制。此外,在生物学中,某种机制的重要性及其与情境的关系,并不因我们是否理解该机制而发生改变。但在社会科学中,一旦我们真正理解了某种机制的运作方式,该机制的重要性及其与相关情境的关系可能就会发生重大改变。基于这两点原因,单纯依赖机制解释已无法令人满意。换言之,我们需要为机制添加情境要素以增强经验解释力,而社会结构正是此类情境信息的重要载体。我所说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任何可观察到的、由社会行为者之间不均衡的权力分配所维持的人、物、资源和信息的异质分布。因此,没有社会权力,就没有社会结构。
我之所以选用社会结构来为基于机制的解释提供情景框架,是因为社会机制和结构往往会形成星丛式关。而这正是许多经典社会运动学者所采用的方法。例如,康豪瑟在其著作中的核心观点是,中间组织发展得比较薄弱的社会,会催生诸多有利于大众社会兴起的机制。在亨廷顿看来,制度化不足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条件,会触发多种使政治失稳的机制。在格尔的观点中,三种相对剥夺类型(递减型剥夺、期望型剥夺、发展型剥夺)是由不同的宏观结构条件催生的。这种研究传统并非社会运动领域独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学者已经揭示了生产方式与冲突生成/消解机制间的诸多关联。以国家为中心的学者认为,国家性质及其模式化的活动是社会运动与革命兴起、发展背后最重要的结构性力量。
以结构-机制为中心的分析通过引入宏观结构情境强化了基于机制的解释效力。然而,结构-机制的解释方式仍然无法避免“选择性偏食”的弊端,即只关注那些符合我们意识形态与倾向的结构-机制关系组合。为了获得更好的经验解释,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认识论标准。此外,如果一种结构-机制理论在被提出之时,其定位为一般理论,主要是为了启发人们注意某些机制和结构条件之间的关联,而不是解释具体经验案例,那么用经验案例来检验这个理论就不再有意义了。例如,亨廷顿的核心观点——当社会制度化进程无法匹配社会变革速度时,社会运动与革命更易发生——本质上就属于启发式理论,但梯利却基于“1830年后法国快速城市化的那段时期恰恰是集体暴力事件发生次数较少的时期”这一经验证据对其进行批判。这类批评实属薄弱,因为在非受控环境中,诸多干扰因素都可能将亨廷顿提出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运动间的程式化因果模式变得复杂化。
西方媒体倾向于保守,社会运动组织如何吸引媒体关注?
尽管西方学者对媒体的性质有着非常不同的认识,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方的主流媒体和公众舆论是相对保守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媒体基本上是传统新闻源的一个传声筒。如果一则新闻故事与政府有关,媒体报道往往代表了官方的意见,这种现象在国际报道方面尤为普遍。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苏联击落韩国的一架客机是一次道德性事件,而美国击落伊朗的客机却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新闻大力强调美军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却忽略战争的其他方面(如伊拉克平民的伤亡)。因此有人说,美国新闻中的海湾战争犹如一场“任天堂游戏机战争” 。
西方的媒体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机构”。社会运动往往是反对某些现存秩序的,所以当这样的运动刚刚兴起时,它或者会遭到媒体的忽视,或者会引来负面的或歪曲的报道。西方的公共舆论也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机构”,它的价值倾向一般由媒体来调控,并且在媒体没有报道一个事件时,西方的主流舆论一般会忽略这一事件的存在。这样的媒体和公共舆论环境给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但是,西方社会运动组织在面对这些阻碍时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新闻的特点之一在于新奇,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社会运动能形成一定的规模,能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很大影响(大至引发政治危机和促使政府改革,小至在游行和示威时造成交通堵塞),能表现出各种在平常看来“不符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是新闻报道的理想题材。正因如此,西方的许多社会运动发展出了不少新闻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在和平游行与反战游行中,许多游行者往往会装成尸体在公共场所血淋淋地躺着;在环境运动示威中,许多人会在自己身上套着大大的树的模型(被称为“树人”)或者是面临危机的动物的模型,在街上引人注目地走着。这些行为都构成了摄像机中的理想画面。而社会运动参加者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吸引媒体的注意力。
新奇和激烈的行为更能受到媒体的关注,但是新奇和激烈的行为有时却可能得不到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好评。为了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西方的一些社会运动甚至在其内部进行了分工。它们专门有人去实施各种激烈的行动,以吸引媒体的注意力;一旦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该运动的发言人就会一本正经地站在记者的话筒前,以向社会澄清事实的手段来陈述该运动的真正主张。
西方的社会运动研究者以及社会运动积极分子甚至写了《黄金时档社会运动》《黄金时档女权运动》等书,专门探讨一个社会运动怎么才能吸引黄金时段新闻的注意力。但是,社会运动组织的任何新闻策略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任何新颖的策略或举动在第一次出现时可能会成为新闻,但随后就是常规了。要吸引媒体的注意力,社会运动组织就必须常出新招,这对任何一个社会运动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西方,无论社会运动组织采取什么样的媒体策略,它们都不可能改变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的保守性这一特点。一个运动在吸引主流媒体报道的同时怎么才能不被媒体的报道方式摧毁或改变性质,这对于西方社会运动来说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录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导言 社会运动及我们对它的理解
麦吉尔大学的课程
我从“经典理论”中学到了什么
对经典社会运动理论的批评
我对新一代学者的批评的评价
皮纳德教授的课程对我的塑造
结语/
第一章 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其研究方法
什么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
社会科学的四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的发展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逻辑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国家中心理论
美国和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