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莱特(Mara Light),1970年出生于纽约,三岁时随家人移居南加州,阳光与自由的氛围塑造了她的艺术气质。出身视觉艺术世家,父母的鼓励让她自幼视绘画为“天性使然”。
高中毕业后,母亲力推她进入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尽管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她仍以美术学士学位开启艺术之路,主修概念艺术,辅修素描与绘画。
毕业后,她从事多种艺术相关工作,闲暇时坚持创作。早期,她专注超写实风格六年,与天生的表现性笔触形成反差。她坦言:“我得忘掉自学的束缚。”这让她花数年重新找回自由表达的初心。
如今,她定居加州,画室堆满颜料与草图,作品在卡梅尔的Park Gallery、Classic Gallery,以及棕榈泉、斯科茨代尔、圣菲的Brennen Galleries展出。
玛拉的画风融合当代具象与印象派的情感张力,以油画为主,偶用拼贴与混合媒介。她专注于女性肖像与花卉,画面通过分层技法——厚重的油彩、透明材质与粗糙纹理——构建出既具象又抽象的氛围。
她的色彩偏向温暖的橙黄、柔蓝与微妙的灰,宛如加州夕阳的光晕,带着亲切却疏离的张力。她的女性形象不是传统模特,而是情感的化身,眼神与姿态藏着未说出口的故事。
她的系列《表象之下》探索生命的多重层次,光明与阴影并存,表象与内心交织。她说:“每次凝视画作,都能发现新意,就像我们看待人或自然。”她不追求细节的精确,而是用光影与纹理挖掘情绪。
玛拉的灵感来自生活与内心的碰撞。她画女性时,常思考如何用光线捕捉情绪,可能是街头偶遇的女孩,或镜中的自己。大学时,她迷恋概念艺术的抽象实验,但发现自己更爱具象油画的直接表达。
她笑称,早期超写实风格被评委批为“像照片”,让她气恼又觉醒,决定用模糊边缘与大胆色彩重塑风格。有一幅花卉画,她故意“毁”掉写实细节,加入粗糙笔触,竟意外卖出,成为她风格转变的转折点。
她喜欢实验新媒介,刮刀、拼贴、透明材质都试过。她曾分享,画《Beneath the Surface》系列时,反复叠加颜料与透明层,让早期痕迹若隐若现,像是“人类被经历塑造”的隐喻。她说:“画画是冒险,每一层都是对上一层的回应。”
玛拉视绘画为“探索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她追求画面充满生命力,通过颜料的堆叠与解构,挖掘秩序与混沌、传统与表达的平衡。她的创作过程充满直觉,每一笔都在回应前一笔,层层颜料既覆盖又透出痕迹,象征生命的复杂性。
她说:“我想画出让人停下来思考的东西,感受到光明与阴影的共存。”
来源:油画世界 (ID:ArtYouhua),转载请注明。
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等内容,仅为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