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特殊显像剂
化身脑内 “蛋白侦察兵”
直观 “点亮” 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
——β淀粉样蛋白沉积
近日,苏大附一院成为
江苏省内首批引进
氟[¹⁸F]贝他苯PET显像技术的医疗机构
进行早筛早治
“脑内影像” 揭开记忆衰退之谜
日前,64岁的史女士(化名)在苏大附一院完成了氟[¹⁸F]贝他苯脑PET/CT显像检查。
过去3年,史女士的记忆力在逐渐衰退。“一开始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反应,直到最近发现自己会忘记刚说的话,这才赶紧来医院。”史女士说。
医生先在史女士的手臂上扎了一根留置针,像挂水一样注入氟 [¹⁸F] 贝他苯显像剂。“显像剂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到脑部,‘点亮’β淀粉样蛋白。”苏大附一院核医学科(PET中心)负责人、主任医师、副教授章斌表示。
经过90分钟的显像等待后,史女士躺进PET/CT设备中,进行了CT扫描和PET图像采集,全程无痛。
很快,电脑屏幕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了她的脑部影像。章斌指着图像表示,正常健康人的脑部皮层像 “冬天的枯树枝”,灰白界限清晰。而史女士的大脑顶叶等区域,却像 “长了茂密树叶的树”,原本该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
“这就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信号,结合她的症状,能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章斌说。
从 “有创腰穿” 到 “无创显像”
提前15至18年揪出疾病元凶
据了解,氟[¹⁸F]贝他苯注射液是我国首款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Aβ-PET显像剂。
在这款显像剂和技术引进前,苏州乃至全国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一度依赖“腰椎穿刺”这一有创手段。
该方法需要从患者腰椎抽取脑脊液,检测β—淀粉样蛋白等生物标志物。患者不仅要忍受疼痛,还有感染风险。不少人即便有记忆衰退症状,也因怕受罪而不愿检查。
除了无创之外,该显像剂也解决了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据了解,国内部分医院尝试自主研发显像剂,但没有全国统一的质控规范,有的药剂因纯度不够,会在本不该有蛋白沉积的小脑区域“显影”等问题,干扰医生判断。
据了解,该技术还配套了AI辅助分析,电脑会自动分割大脑各个区域,精准计算蛋白沉积的数值,“过去医生靠肉眼看,现在有客观数据支撑,诊断准确率更高。”章斌说。
通常,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痴呆症状出现前的15—20年就已经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借助氟[¹⁸F]贝他苯脑PET/CT显像检查,可提前15—18年揪出“隐匿病灶”,实现早诊早治。
“目前,国内有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靶向药物,可以治疗该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但如果等到她认不出家人、走不回家,再治疗就晚了。”章斌介绍。
目前,这款检测技术的药剂加检查费约1万元,比腰椎穿刺检测贵四分之一左右。
“随着药企量产、成本下降,未来无论是检查还是后续治疗,费用能更亲民,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能负担得起,真正实现‘早筛早防’的目标。”章斌说。
来源:苏州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