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招生季,或者开完家长会,我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一堆焦虑的爹妈,眼神里闪烁着同一种光:“老师,您给透个底,我家娃到底是不是学数学那块料?”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每次都想回一句:您这问题,跟问半仙儿“我这辈子能不能发财”有啥区别?
天赋这玩意儿,真不是脑门上刻着的二维码,一扫就知道。
它更像个鬼鬼祟祟的地下党,接头暗号全藏在日常的鸡毛蒜皮里。
几年前,我那个学生陈伊一,从国际数学奥赛赛场上把金牌拿回来的那天,我正为了一道辅助线怎么画跟自己较劲,办公室里一堆卷子堆得像小山。
消息传来,我愣了半天,手里的红笔在草稿纸上戳了个洞。
震惊吗?
有点。
但你要说意外,那还真谈不上。
这小子,当初在我班上可真不是什么“一点通”的神童,甚至有点闷,扔人堆里一转眼就找不着的那种。
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不是他刷题的样子,而是小学秋游,他抱着一兜橘子,蹲在树底下念念有词。
别的娃都在疯跑,就他,非要把全班38个同学加上5个老师,一共43个人,怎么分才能“基本公平”,给盘算得明明白白。
当时我还跟别的老师开玩笑,说这孩子是天生的“管家婆”。
谁能想到,这种在分橘子里都要追求最优解的劲头,就是他数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这玩意儿,书本上叫“对数字的敏感和建模能力”,搁我们大白话说,就是爱琢磨,爱算计,而且是主动的。
还有一种娃,简直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跟你说,你要是没点耐心,能被他们问到怀疑人生。
有个小姑娘,就为“先乘除后加减”这个破规矩,堵了我一个礼拜。
不是问“是什么”,而是问“凭什么”。
“是哪个皇帝定的?他说了就算数吗?”
好家伙,这问题给我整不会了。
最后,我没辙了,只能在黑板上画苹果,一堆一堆地画,用最原始的场景模拟,才让她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
现在很多家长,就喜欢孩子乖乖听话,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
可他们不知道,这种敢于挑战权威、非要弄明白底层逻辑的“犟种”,才是真正的潜力股。
他们的脑子,不是个存知识的硬盘,而是个随时都在高速运转的中央处理器,碰到任何指令都要先审查一遍合理性。
这种刨根问底,就是最宝贵的逻辑思维萌芽。
当然,还有一种天赋,压根就不在卷子上。
我敢说,每个班里,都有那么一两个搭积木的“大触”。
你给他一堆破烂,他能还你一座“紫禁城”。
我班上出过一个女孩,玩拼图是全校闻名的“独孤求败”。
后来学立体几何,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她在下面画两笔,答案就出来了。
当别的同学还在为哪个是正面哪个是侧面而头秃时,她的脑子里,那个几何体已经翻来覆去转了八百圈了。
这就是空间想象力,一种更接近数学本源的直觉。
这种能力,你刷一万道题,效果可能都不如他安安静静地拼一个下午的模型。
所以,别再愁孩子不爱算术了,先看看他是不是把智慧都用在搭乐高、玩魔方上了。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玩意儿,可能正在悄悄地给他大脑里的数学区“精装修”呢。
说到这,想起一个一年级的小豆包,课间玩跳房子,突然跟发现新大陆一样跑来找我:“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格子要么是1、3、5,要么是2、4、6!”
那小表情,神圣得跟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最朴素的归纳和模式识别吗?
从一堆乱七八糟的现象里,一眼揪出那个重复出现的规律,这种能力,说白了,整个数学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
所以你看,真正的数学天赋,它从来都不吵不闹,不张扬。
它可能藏在一道无解的难题里,让孩子辗转反侧也要把它磕下来;它可能藏在孩子排列玩具的强迫症里,非要按颜色大小分得整整齐齐;它甚至可能藏在,他跟你在菜市场为三毛两毛的折扣算半天的“抠门”里。
这些天赋的火苗,太脆弱了。
有时候,家长一句“别瞎想了,记住公式就行”,老师一次不耐烦的挥手,可能就把它给掐灭了。
就像陈伊一,如果当年我嫌他分橘子磨叽,催他赶紧去玩,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那块金牌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个耐心的旁观者,在他琢磨的时候别去打扰,在他问出傻问题的时候,认真地和他一起寻找答案。
所以啊,别再纠结你家娃是不是“神童”了。
回家好好观察一下,他有没有过让你眼前一亮,或者哭笑不得的“神操作”?
是突然心算出了一笔复杂的账,还是用你完全想不到的法子解决了一个生活小难题?
来,评论区晒一晒你家娃,让我也见识见识,这届的小脑瓜里,都藏着些什么奇思妙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