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型糖尿病
在中国,1型糖尿病(T1DM)的治疗强调一个核心理念:综合管理。临床上常用“五驾马车”来形容血糖管理的五大支柱——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干预、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
五个方面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T1DM治疗的基石。血糖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延长血糖处于目标范围(4.0–10.0 mmol/L )的时间。
02
中国1型糖尿病餐后管理现状
尽管有了完整的管理策略,但现实中,中国糖友在餐后血糖控制上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既往使用过胰岛素的患者中,除晚餐外,亚洲糖尿病患者的早餐及午餐后血糖增幅均显著高于非亚洲患者。
由于独特的饮食结构,我国国人餐后血糖升高的现象十分普遍。调查发现,国人常以精制米面为主食,而米面制品正属于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更易出现餐后高血糖。
在非糖尿病人中,餐后胰岛素会首先通过胰腺分泌至门静脉系统,迅速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输出。而在1型糖尿病中,外源性注射的胰岛素是从皮下吸收入血,并不直接进入门静脉,因此缺乏第一时间对肝脏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门静脉缺乏胰岛素。
结果就是:肝脏在进食后仍然持续释放葡萄糖,造成血糖在餐后迅速飙升。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餐前打了胰岛素,血糖依然控制不住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高脂餐的“DAG 效应”(二酰甘油沉积导致胰岛素抵抗),餐后血糖更容易出现“迟发性升高”。这就是为什么披萨、炸鸡等高脂肪食物常常在三小时后才让血糖“阴魂不散”。
03
餐后血糖目标与胰岛素基本原理
餐时胰岛素的分泌机制:胰岛素脉冲式分泌是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
给予刺激物负荷后,胰岛β细胞以双相模式分泌胰岛素,通常称为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口服葡萄糖时,多在20-30min后出现胰岛素峰值,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量占β细胞内胰岛素总量的2%-3%,在第一时相之后即10-30min后,胰岛素分泌缓慢增高,在2~3h达到平台并持续数小时,此为第二时相,该时相胰岛素分泌量约占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总量的20%。
而糖尿病患者缺少这一机制,特别是第一时相缺失,所以哪怕餐前注射了胰岛素,血糖仍然容易在餐后快速上升。
04
CSII与MDI疗法在餐后血糖的比较
胰岛素泵(CSII)通过餐时大剂量(bolus)来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这一过程,相比每日多次注射(MDI)更贴近生理。
研究发现,人体必备的三大营养物质具有不同的升糖特点。其中,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升糖指数(GI)与食物血糖负荷(GL)一般均较高;脂肪和蛋白质虽然升糖指数较低,但易出现延迟的升糖效应。
此外,进食顺序、饮食结构也会影响餐后血糖水平。
相比MDI,使用CSII疗法输注餐时大剂量更有助于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降低餐后血糖。
为探究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和每日多次注射(MDI)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谱的影响。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既往使用MDI并且血糖控制欠佳(8%≤HbA1c≤12%)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n=590),随机分为CSII组和MDI组,并监测6个月的HbA1c,使用持续血糖监测数据评估血糖谱的变化。
与MDI疗法相比,CSII疗法可显著改善HbA1c水平,并且不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05
胰岛素调整示例
胰岛素不同类型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起效时间、药效峰值、活性持续作用时间上有显著区别。速效(超短效)和长效是1型糖友常用的胰岛素类型。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均会在代谢过程中对血糖产生影响。
结合用餐摄入量、用餐时间长短、食物结构、用餐顺序综合判断胰岛素用量和注药方式。
糖仁说
通过理解这些机制,您可以更精准地调整胰岛素方案,更灵活地面对各种饮食挑战,减少餐后高血糖带来的困扰,让血糖管理不再盲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