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一座山能烧多久?
从1874年光绪年间自燃至2003年彻底扑灭,这场地下大火每年烧掉1.7亿元。你以为《西游记》里的火焰山只是小说?
百年地火的诞生
光绪元年,1874年。
乌鲁木齐南郊43公里处,硫磺沟。一个普通的春日,当地牧民发现地面冒出诡异的白烟,起初没人在意,以为是地热现象。
谁也没想到,这缕轻烟会成为一场持续129年的灾难开端。
煤炭自燃,听起来很平常,全世界煤田自燃案例不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森特勒利亚镇也有类似情况。
可硫磺沟不一样,这里的地质结构堪称"完美",丰富的煤层、纵横交错的地表裂隙、充足的氧气供应。
大自然无意中造就了一个地下炼狱。
煤炭遇到氧气,氧化放热,温度升高,氧化加速,地表裂缝像风箱一样,源源不断输送氧气。这是一个死循环,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
硫磺沟煤田探明储量15亿吨,想象一下,15亿吨煤炭在地下慢慢燃烧,那是怎样的景象?
"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间火焰呼呼,经年不绝。"清代文献如此记录。文字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狱入口。
沉重的代价——每分钟烧掉3200元
算一笔账。
每年176万吨煤炭化为乌有,按2000年前后的价格,年损失1.7亿元。这还只是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地荒废的隐性成本。
每分钟烧掉3200元,你吃顿饭的工夫,几万块钱就没了。
火区面积184万平方米,相当于260个标准足球场,地表温度200-300摄氏度,鸡蛋放上去瞬间就熟。方圆几公里寸草不生,连最顽强的骆驼刺都活不下去。
当地牧民被迫迁移,祖祖辈辈的牧场变成禁区,牛羊绕道而行。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了大自然的诅咒。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各种有毒气体混合,形成一个巨大的毒气源。风向一变,几十公里外都能闻到那股令人作呕的气味。
更可怕的是,火势在蔓延。地下煤层相互连通,火苗沿着煤层"游走",今天这里冒烟,明天那里起火,像癌细胞一样扩散,防不胜防。
1958年,国家成立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灭火尝试。用了20年时间,扑灭了部分火点,刚松一口气,新的火点又冒出来。
硫磺沟就像一个巨大的打地鼠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洞会从哪里冒火。
百年抗火战
1999年,国家计委下了死命令必须彻底解决硫磺沟问题,投资9872万元,给4年时间。
这是一场人类与地火的终极对决。
2000年春天,战斗正式打响。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集结了最精锐的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灭火专家齐聚硫磺沟。
敌人看不见,摸不着,藏在地下几十米深处,传统的水和泡沫灭火剂根本无效,地下高温瞬间就能让水变成蒸汽。
工程师们想出了新招,黄土灌浆法。
原理很简单,实施极困难。在火区周围打孔,注入特制的泥浆,切断氧气供应,听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命。
地表温度300摄氏度,钻机刚放上去,轮胎就融化了。工人们穿着石棉服,像宇航员一样全副武装,即便这样,也只能工作几分钟就得撤退。
更要命的是地面塌陷。地下煤层烧空了,地表随时可能坍塌,前一秒还在正常施工,下一秒脚下就出现一个深坑。
有一次,一台价值200万的钻机直接掉进塌陷坑,瞬间被高温融化,那台钻机的残骸至今还埋在地下。
18个子火区,一个一个攻克,每个火区都是一场硬仗,每个火区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灭火队员们创造了世界纪录,在地表温度超过300摄氏度的环境下连续作业4年,没有先例可循,所有技术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3年过去了,14个火区被扑灭,剩下4个最顽固的火点,像癌症晚期一样难以根治。
2003年夏天,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从地狱到天堂的蜕变
2003年8月9日,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
硫磺沟最后一缕烟雾消散,燃烧了129年的地下大火,终于熄灭了。
现场的工程师们流下了眼泪,4年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这个地下恶魔。
扑灭只是第一步,修复才是真正的考验。129年的燃烧,把这里变成了月球表面。焦黑的土地,龟裂的地面,空气中还残留着硫磺味。
大自然的自愈能力超出所有人想象。
第一场雨降下,焦土中竟然冒出了绿芽,那些看似死寂的土地,依然保留着生命的种子。野草最先长出来,紧接着是灌木,然后是小树。
5年后,硫磺沟已经绿草如茵,曾经的地狱,变成了独特的地质公园。
游客们很难相信,脚下这片绿地曾经燃烧了一个多世纪,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是地火留下的艺术品。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像天然的调色板。
最神奇的是温泉。地下余温加热了地下水,形成了天然温泉,游客们一边泡温泉,一边听着硫磺沟的传奇故事。
当地政府抓住机会,发展生态旅游。"地火博物馆"、"生态修复示范区"、"地质奇观园"。曾经的灾难现场,变成了科普教育基地。
每年数万游客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见证一个奇迹,人类如何战胜自然灾害,如何让死地重新焕发生机。
硫磺沟的故事还在继续。地下深处,温度依然比正常地区高出几十度,科学家们在这里研究地热利用,探索清洁能源。
从1874年到2003年,从灾难到重生,硫磺沟用129年时间,上演了一出完整的悲喜剧。
这不仅仅是一场灭火战,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我们不能征服自然,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硫磺沟的重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站在今天的硫磺沟,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地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温泉袅袅。那场燃烧了129年的大火,已经成为历史。
硫磺沟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大的灾难也有解决的一天,关键是要有决心,要有耐心,要有科学的方法。
新疆硫磺沟,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传奇,永远值得铭记。
参考资料:
新华社《我国最大着火煤田硫磺沟煤火经4年终被扑灭》(2003年10月2日)
新浪网《新疆硫磺沟煤田大火燃烧百余年今朝被扑灭》(2003年8月9日)
人民日报《新疆再扑灭两处煤田火区大火保护煤炭资源1400万吨》(2014年10月6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