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我国公开发布的舰载激光武器LY-1主要被用于应对无人机目标,是一种相对低功率、侧重于软杀伤或低空防御的定向能装备。然而,央视近期首次明确对外确认,LY-1的功率水平实际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它真正的作用,是直接硬杀伤高速来袭的导弹类目标。
这一信息的披露,彻底改变了外界对中国舰载激光武器实战定位的理解。激光武器之所以备受大国重视,是因为它具备传统武器系统难以比拟的作战优势:其反应速度接近光速,从发射到命中几乎没有时间延迟;再瞄准和连续交战效率极高,只需微调光学系统即可切换目标;射击精度完全不受目标运动影响,真正实现“指哪打哪”;单发成本极低,仅消耗电能,一旦能量供应和散热问题得到解决,就可实现近乎无限的持续射击,形成压倒性的火力持续性。
尤其在反导作战中,舰载激光武器的价值更加凸显。传统防空反导武器如近防炮或防空导弹,都需要进行弹道预测、计算提前量,并受制于弹药携行量和再装填时间。而LY-1这类高能激光系统,从识别到命中几乎是瞬时完成,即使反舰导弹突破外层防御、逼近至舰艇仅1公里处,LY-1也只需约3.3微秒就能完成照射并实施摧毁。这种速度和精准度,是任何依靠弹丸散布和射速构成的近防炮系统无法比拟的。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瞄准即锁定、开火即命中”,目标的任何末端机动、电磁干扰或者加速突击,在光速打击面前都已失去意义。当然,实现这一切的根本前提,是功率必须足够强大。早在1977年,美国就已启动舰载激光武器研制计划,但历时近五十年,屡经挫折,至今仍未有一型成熟可用的高功率舰载激光武器真正列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LY-1的公开及形成战斗力,其背后的技术跨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是LY-1系统中那个大型蓝色圆形发射镜,这是输出激光束的关键装置。在光学工程中,发射孔径直接决定了激光的聚焦能力和有效射程,一般而言,孔径越大,代表可承载的功率越高,光束质量也更好。LY-1的发射镜尺寸远超目前美国公开的任何一型舰载激光武器,据此推测,其功率可能高达300千瓦,相当于美军现役最先进系统的五倍以上。在这一功率水平下,LY-1不再仅限于致盲或干扰,而是能够直接在数秒内熔穿反舰导弹的导引头外壳、毁伤其控制机构甚至引爆战斗部,实现物理层面的彻底摧毁。
可以说,LY-1的正式亮相,代表中国航母战斗群同时拥有了两种颠覆性攻防手段:一是作为“最强之矛”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具备极强的突防能力;二是作为“最强之盾”的舰载高能激光武器,构筑起最后一道几近无法穿透的光速拦截屏障。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单舰的生存性,更重新定义了现代海上攻防战的战术规则,标志着中国在新质战斗力生成方面已进入世界最前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