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在泉州看了大半场李宗盛的演唱会,如果不是我主动喊停和客户的谈话,可能只能看到小半场了。
但是就这半场的歌也足够让我享受,让我和一堆中年闽南的大哥们合唱,像是全民的卡拉OK。
《阴天》、《伤心地铁》、《鬼迷心窍》、《当爱已成往事》、《凡人歌》、《爱的代价》、《梦醒时分》、《山丘》、《晚婚》、《我是一只小小鸟》、《爱如潮水》等等等等。
绝大部分经典作品是在1990年代到21世纪初,贯穿了我中学和大学年代,那是用双卡或者单卡录音机的时代,后来是walkman和随身CD,再之后就是MP3。
我儿子今天问我人类会发明穿越时间的技术么?理论上也是早晚的事,但是李宗盛的歌先做到,周五晚在体育馆里,每一首歌唱起,总能回忆到二十或者三十年前曾经听到或唱起这首歌的场景,是在大学宿舍熄灯之后听广播里的午夜电台,是在中学时代某个做完作业的周日下午,是在某个同学聚会的KTV里,或者在某个地方的背景音乐等等。
华人歌坛里论实力、地位和词文案的功力,李宗盛第一应该没太大的争议,他的歌不只是自己唱,严格来说,大部分经典的歌都是其他成名歌手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而也只有《给自己的歌》和《山丘》这一类是写给自己的,而且也是当他过了50岁之后的作品。
那天晚上,李宗盛说如果唱完所有的代表作至少需要两个晚上,这可能都是保守的说法。
实测老李的现场唱功和唱片里没有差别,词写的那么好,字写的极其文艺,到了67岁了唱功依然毫无问题,所以几十年华语歌坛的地位是应得的,实至名归。
高晓松说在华语文艺界配得上大哥的只有两个人,电影是成龙,音乐就是李宗盛,恰好那天晚上的结束歌是《真心英雄》,最早的版本是李宗盛和成龙、周华健、黄耀明的合唱。
这首歌响起时,1995或96年在高一或高二时某次班会里合唱的情景也浮现了,这么多年,这些歌依然没被时代淘汰,里面的词讲述的情感、人生、友情等等内容历久弥新,甚至依然遥遥领先于当下。
当然,也许,他的歌永远不落伍是我这样的中年人认可的观点,我的儿子,或者比他大一些的孩子们,压根不知道李宗盛,也不会喜欢他的歌。
当时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性,当人生到了某个岁数之后就会接受、理解和喜欢李宗盛的歌,因为他的某首歌写的就是你的某一种经历,之前的不喜欢只是因为还没有经历过,就像青年时对白酒很排斥,到了中年总喜欢喝两杯,没有什么原因,只是人到了中年,白酒的辣比起经历过那些事根本不算什么了。
这一次老李的全国巡演主题叫“有歌之年”,我记得曾经的全国巡演主题叫“既然青春留不住”,我更喜欢。
前两天我看到一些数据,说80后现在已经有多少挂掉的,能活到男性平均岁数的人大概是多少,提醒了我过了四十岁,不代表你一定还有下一个四十年可以过,况且我还四十四岁了。
想清楚活着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经历,一味的拼一件事肯定不够,如果这件事还不能让你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的话,所以我已经在尝试改变日常,比如在出差的时间里去泉州看老李的演唱会,在周六去看看热闹的泉州涂门街,在小巷里的无人的小店喝一杯冰马黛茶,在隔壁的小店里吃到了无比惊艳的烧腊,学着众人的样子跪拜祈福关公庙,回程前在我表弟小区楼下那个街坊邻居日常喝茶聊天的茶馆喝上一杯功夫茶,很快他们又要开始搏饼了。
如果是为了某个结果,那实现之后呢?如果一直不能实现呢?
我原本想谢谢西贝和老罗的事,动笔前突然感觉好乏味,好无聊,那么多人都写都评论,蹭他们的流量。
我的基本观点:
罗永浩擅长利用自己超高流量和伶牙俐齿,对某个人和企业进行不对称的压迫,但自从他对俞敏洪那种接近于网络霸凌式攻击之后,我对他的评价是负面的。
西贝老板用前朝经验试图对抗今天的负面危机,在舆论场上就是被碾压的,一个老板的成功经验可以让一个企业在某个阶段成功,但无法阻止一个企业在发展中走下衰退的可能,如果刚愎自用和不善用专业的人的话,但往往他们就是这样。
用大明王朝里经典的“三思”与这一代野蛮成长起来的老板们共勉。
——“思危、思退、思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