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出台,那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中国要迎来一波生育小高峰。专家热烈发言、媒体集体跟风、市场提前布局,气氛热烈得像春运火车站,大家都等着看“新生儿扎堆”的景象。
翟振武教授当年作为人口研究领域的大拿,公开预测:政策落地后四年,全国能多出1.6亿新生人口,年年破3000万不是问题。不少地方连夜扩建产科、幼儿园,母婴行业一片红火。
结果没几年,这些预期就被现实打得体无完肤。
01
2016年确实有一点起色,全国出生人口1786万,比2015年略增了一些。但从2017年开始,数字迅速掉头下滑。
1723万、1523万、1465万、1202万……到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只剩902万,跌回解放初期的水平。2024年稍微抬头到了954万,可死亡人数达到了1093万,净减少139万人。
“专家预言大爆发,现实数据冷冰冰”——这是近十年来最扎眼的落差。
当年期待“生娃潮”的那些商家和地方政府,最后迎来的却是一地鸡毛。母婴门店关门潮、妇幼医院病房空床率升高、幼儿园苦等不来孩子,全行业陷入“等人不来”的尴尬局面。
翟教授当年高调预言人口“爆表”,现在看就像是在听股评节目里的“翻倍股”,说着热血沸腾,实际全线跳水。
02
政策放开了,为什么大家就是不生?不是不想,而是现实摆在那里,压力实在太大。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生娃不是一句“响应号召”就能解决的问题,是一整套生活结构的再造:得有钱、有时间、有帮手,还得心理上准备好迎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粗算下来支出超过60万,在一线城市甚至翻倍。光奶粉尿布就能吃掉普通家庭一个月工资,早教班课外班更是贵得离谱。
再看看育儿环境,妈妈们产后掉队是常态。数据显示,女性生育后平均收入下降34%,接近一半人直接腰斩。
公司招人时,对已婚未育女性绕着走。就算勉强留下,晋升加薪也得排队到下下下个财年。
家庭内部也不是“理想国”。爸爸育儿参与度低,“丧偶式带娃”早已成为吐槽常态。有的妈妈带着两个娃独自熬夜喂奶看病,自己一年内掉秤二十斤,还是没人夸一句“辛苦”。
有调查显示,高龄产妇中38%经历过产后抑郁,核心问题是“没人搭把手”。
要是想生二胎,还得考虑换房、换车、换生活方式,一不小心就把全家拖进贷款泥潭。哪怕政府出台了三胎补贴,很多年轻人依旧“观望”,因为“补贴几千,支出几十万”这笔账一算就冷静了。
03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政策一放开,过去被压制的生育意愿就会喷涌而出。
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时代已经换了。
现在的育龄人群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同。90后、00后成长在城市化、教育膨胀和生活成本飙升的时代,他们更追求生活品质,也更怕被家庭责任拖垮自由。
再说一句扎心的:这届年轻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了,还指望他们去拼命生娃?
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率连续多年下滑,单身人口突破2亿。选择不婚、不生的比例在快速上升,“不生孩子也能过好这一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哪怕有些人愿意生,也要“挑时机、看环境”。太忙不行、没钱不行、没人带更不行。
就这整体气氛下,2015年那些高调预测自然落空。专家手里的数据模型再复杂,也拗不过“现实生活”这四个字。
当然,政策端不是没有反应。三孩政策已经落地,各地推出各种奖励措施:每月奶粉补贴300元,部分城市生三孩奖励十万起步,婚假产假统统延长,还有地方开始建公办托育园、推企业托育托班。
但这些措施在当下的城市生活成本面前,仍显得太轻太慢。年轻人关心的不是有没有补贴,而是“孩子生下来谁帮我带?我工作咋办?房贷能还上吗?”
结尾
从2015年放开二孩那一刻起,中国就踏上了一场全民“赌局”:赌政策能解决人口结构危机,赌年轻人还能像父母辈那样多子多福。
结果赌错了。预测再响,抵不过真实生活的分量;政策再多,扛不住现实的压力山大。
生育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堆政策,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算得过来”的日子撑起来的决定。
如果不能让年轻人看到“养娃也能活得好”,那人口数据只会继续往下掉。
生育,不是国家发令,全社会得接住才算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