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李道国 喻芳
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二科的护士站,有一本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无数温暖的留言册。“原来我不是孤军奋战”“你已经很努力了,慢慢来也没关系”“明天会比今天好一点”……翻开册子,一行行笔迹或工整、或稚嫩、或潦草,它们共同记录着一个个身患抑郁症的青少年走向康复的温暖足迹。
今年以来,早期干预二科开展“书写住院小收获与温暖寄语”活动,鼓励青少年患者以笔为媒,记录治疗期间的成长片刻,写下对自我的温柔鼓励。这些文字,是患者送给自己的康复礼物,也成了照亮后来者的心灵微光。
从沉默到表达,笔墨勾勒康复轨迹
“刚住院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困在黑洞里,连说话都要用力。”16岁的小涵在留言中写道,“但逐渐地,我学会了用呼吸安抚情绪,用笔表达说不出口的感受。”像小涵一样,许多孩子在入院初期难以口头表达情绪,而书写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低压的情感通道。
心理治疗师袁小勤表示:“书写是一种情绪外化和自我整理的方式。孩子们在回看自己写下的内容时,能更清晰地看见变化,这种‘可见的成长’对信心重建非常重要。”
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心灵文字”让情绪管理变得具体。“正念呼吸让我在恐慌发作时找到了锚点”“蝴蝶拍很简单,却像是一个安静的拥抱”……患者记录下情绪调节的方法,让心理治疗融入真实的生活。
“护士姐姐每次查房时的微笑让我感到安全”“原来勇敢说‘我需要帮助’并不是丢人的事”——“心灵文字”重建了对关系的理解,折射出孩子们从自我封闭到重新接纳外界支持的转变。
“生病不是我的错,我只是需要休息的战士”“我比自己想象中更坚韧”——“心灵文字”实现了自我认知的升华,孩子们逐渐放下病耻感,学会善待自己。
“出院后要去吃最喜欢的冰淇淋”“每天记录三件小事,哪怕只是天空很蓝”——“心灵文字”也让对未来的期待变得鲜活,细腻的文字中,铺展开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希望图景。
从个体到群体,温暖文字构成“康复链”
留言不仅是患者的独自低语,也是医患之间共同书写的希望宣言。早期干预二科主任程雪谈道:“通过这些文字,我们更加理解了陪伴的意义。医疗不仅是技术的实施,更是对生命的共同见证。”
令人感动的是,留言册逐渐形成了一条“康复链”,新入院的患者常常通过阅读之前的留言减轻孤独感。一位住院2周的少年说:“看到别人慢慢好起来,我觉得我也可以。”目前,科室正计划将部分留言精选汇编成册,使其成为可持续的心理支持资源。
精神康复不仅需要专业干预,也需要充满尊重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来进一步唤醒个体内在的力量。正如一位女孩在留言中所写:“也许未来还会有风雨,但我知道雨伞在哪里,也学会了为自己撑伞。”
文:通讯员 李道国 健康报特约记者 喻芳
编辑:魏婉笛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