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骁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文约3500字,预计7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诗集《鲸鱼安慰了大海》曾在小红书爆火,畅销6万册,以简单、天真、美好“治愈”了很多读者。时隔6年,作者燕七的新诗集《独自走向旷野》出版,我们也得以借助编辑的视角,了解这位曾经淋着雨一路走来的诗人,为何能写下那些治愈系诗句,见证她拨云见日后独自走向旷野的历程。
第一次听说燕七写了几百本日记,是2023年,我们约在东湖边的一个茶室见面。我到晚了,去的时候,舒飞廉和燕七已经聊了一会儿,我才端起茶杯,就听到舒飞廉说:“初中学历,那也不是坏事。你的文学训练,是那几百本日记完成的。”
我问:“谁初中学历?”
燕七说:“我啊,你不知道吧,我好不容易才拿到初中毕业证的。”
我:“那你的几百本日记呢?”
燕七说:“有一年搬家,嫌重,就一把火烧掉了。”
“我,初中学历,写了一本畅销诗集”
要说我一点也不惊讶,那是假的;但惊讶只是一闪而过,燕七身上让人惊讶的事太多了,现在加上写了几百本日记和只有初中学历这两件,也丝毫不奇怪。
我奇怪的只是我对此事一无所知。我们认识10多年了,我成为她的责任编辑也有5年,读了她的几百上千首诗,写了许多文章去分享、推荐她的诗——以为对一个人已经足够了解,却发现所知还是皮毛。但以前对她写作的一些困惑,因为这两条信息,倒是得到了解答。
茶室的这次聊天,我和舒飞廉为那被烧掉的日记感到惋惜,却都没有就学历来安慰燕七,燕七不需要这样的安慰,那仅仅是一个事实,就和她童年时被烫伤却久久得不到治疗、父亲在粮管所上班却一个月只给她20块生活费、寄居在表叔家却因为表姐同学要来而被赶走一样,是塑造她的无数事件之一。那天,我离开茶室时,在手机标签上写了一条:燕七的新书《独自走向旷野》出来后,初中学历和那几百本日记似乎可以当作宣传点,标题我都想好了:
“我,初中学历,写了一本畅销诗集。”
《独自走向旷野》
作者:燕七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这个不想独自占有旷野的人,其实一直在独自走向旷野
燕七的畅销诗集是《鲸鱼安慰了大海》,这本书2019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中心出版,2022年,先在小红书爆火出圈,后因演员李现的推荐再次出圈,前后卖了6万册,考虑到诗集市场的容量和燕七的名气,算得上畅销了。
《鲸鱼安慰了大海》
《鲸鱼安慰了大海》破圈后,我在小红书、豆瓣、抖音上看到了近万条关于此书的评论,最具代表性的,是觉得这本书“简单、天真、美好”——这正是这本书最初打动我的地方。
“她好细致,好积极,好雀跃,好治愈,好简单,即使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底色,也能在这份愁容上绽放出缤纷。你读完会笑,会神往,会感叹,会止不住地疯狂分享。”这来自网友Estrella。
“都是小诗,都是小事;有时过分在意,有时过分疏离;有的天真,有的浪漫:都写成了诗。”这来自网友“一粒沙子”
“燕七在温柔地帮我回忆那些美好的点滴碎片,帮我拼凑了一个有微风的春天、一个有繁星的夜晚、一个有未来的明天。”这是网友“野渡无人”的评价。
这些年,图书市场涌现出很多主打“治愈”的书,它们瞄准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内耗”和紧张焦虑。《鲸鱼安慰了大海》和这种情绪的呼应纯属巧合,2019年,“内耗”这个词还没有风行于网络;而到了2025年,“内耗”的提法似乎又显得过于老套。在确定“独自走向旷野”作为书名之前,我们还考虑过“我的心是一朵云”“孤独的人会成为自己的神”“让美好的事情慢慢发生”等一串名字,但它们都不足以描述这本诗集的状态。
燕七仍然简单、天真、美好——这是燕七的底色,是她一开口就会流露出的“任性”,但是,此刻的简单,已经迥异于6年前:彼时,燕七对爱情还心存幻想,对他人也心存依赖;现在,她搬离了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远离了对她的写作和人生指手画脚的环境,在武汉开始了一段虽然孤独但完全崭新的生活。有一天,在听燕七描述完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后,我读到她诗中的一句“我不想独自占有旷野”,突然意识到,这个不想独自占有旷野的人,其实一直在独自走向旷野——书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独自”这个词,几乎是燕七一生的写照:
童年时被烫伤,没有伙伴,她独自面对身体的伤痛;上学后频繁转学,她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工作后,在一个小粮库里,她独自去田野看花,去图书馆看书;开始写作后,周围没有可以讨论可以交流的对象,她一直是单枪匹马的状态……
一个写过五六百万字日记的人,成为作家,毫不奇怪
2019年,我写过一篇短文《愿你历尽沧桑,依然天真如初》,谈燕七的天真和沧桑。
燕七的沧桑,从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孩因此被父亲嫌弃(甚至几乎遗弃)时就开始了。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的一个细节:初中时,她寄居在一个远房表叔家,和表叔家的表姐一起睡。有时上晚自习前表姐会对她说:“今晚你自己找个地方去住,我朋友要来。”她只好离开寄居之所,去找一个可以过夜的地方。
提前到童年的沧桑,为何不但没有摧毁燕七,还让她能写出如此天真的诗?
2019年的我,并没有在文章里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只是将其当成事实接受,当成品质赞美。现在,得知她的初中学历后,得知她一生中有那么多时候都是“独自一人”后,我似乎可以回答了。
燕七的写作,也是“独自一人”的状态,当她在小粮库埋头写作时,她只是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知道文学界的存在,这个文学运动、那个文学宣言,对她没有构成任何影响。她唯一信任并且能够依仗的,是自己的感受力——这被很多人视为孤陋寡闻的处境,恰恰成就了她,让她的写作回到了诗的本源,使她得以保持天真,得以成为一个“简单的人”,当“简单”走到极致,就有了克服一切的力量,这正是《独自走向旷野》的开篇之诗《任性的人》所写的:“我就想做一个简单的人/我的诗短得没有退路/我简单得没有敌人。”
至于那几百本日记,就像舒飞廉所说的,帮助她完成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发生在她身上的任何细微之事,不管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快意的还是揪心的,都在日记里。这些日记,算起来,该有五六百万字的规模。能用五六百万字辨别最细微的情感,记录最隐秘的心结,说清楚一件芝麻大小的事,长大后成为一个作家,毫不奇怪。
一点点地离开黑暗,变得独立、自由
燕七写过一首诗,叫《当我想起你》,末尾几句是这样的:
心里空荡荡的
仿佛一个杯子
倒空了水
仿佛一间屋子
全装着黑
如果没有经历过黑暗,是想不出这种比喻的。但写出这种比喻的人,一转身又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事情总会好起来,没有更坏就是在好起来。”
诗是指认,也是祈祷。指认黑暗,祈祷光明。
《独自走向旷野》里,有一首诗,叫《植物想做的事》,我很喜欢,放在了诗集第三首:
没有人比植物更孤独
他们独自在黑暗中
被黑暗反复触摸
没有谁比植物更坚定
它们想做的事
都能一点点完成
燕七很喜欢用“一点点完成”这样的句子,因为这正是她逃离黑暗的方式,也是她靠近美好的方式。在另外一首诗里,她这样写:
不要让我一下子就看见大海
让美好的事情慢慢发生
从沧桑里发现天真,在沧桑里守护天真,都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都是一点点完成的,这是燕七的真诚,其中有生活的秘密。
《独自走向旷野》,是指认之书,也是祈祷之书,更是宣告之书:燕七要宣告的,不是幸福已经到来;而是她已一点点地离开黑暗,变得独立、自由。
“我的心是一朵云,下完了雨,就要开始飞行”
6月,《独自走向旷野》印刷时,我和几个师友——张执浩、艾先、秋子、喻诗颖——去她家。因为我寄了1000本书的扉页让燕七签名,我到得稍微早一些。在她签名的当口,我们又谈起了她那烧掉的几百本日记,我刚表达完我的惋惜,燕七说:“日记烧掉了,但那时候的读书笔记有一部分还在。”
她去房间,抱了几十个笔记本出来,有大有小,无一例外的都很厚,摞在地上,几乎与人同高。我大受震撼,说:“你的新书上市后,我一定要把这图发出来,震撼一下别人。”
朋友们陆续到了,大家看着仓鼠、猫、书架、院子以及那堆读书笔记,赞美她的生活状态。这不是以前那个写“我的心一直在酝酿一场离别”的燕七了,而是写“我放过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奴役”的燕七。聊到这本新诗集,我拿出随身带的一本样书,指给大家看其中一句:
“我的心是一朵云,下完了雨,就要开始飞行。”
这似乎是《独自走向旷野》里,最能说明燕七状态的一句诗。燕七身上的雨,终于下完了,现在她已经是一朵轻盈的白云,可以独自走向旷野,只身面对世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5天府书展
“好书优选短视频”征集活动
火热进行中!
点击海报查看报名方式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