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今天我们说财富流动。
过去30多年,10亿中国人创造了千万亿的财富,但这些财富最终流向了哪里?为什么生产力飞速发展,GDP连创新高,可大多数普通人的实际收入却未见明显增长?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从基层经济生态说起。
过去20年间,无数中小城市和县城的财富,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管道持续不断地向外抽走。这种现象导致本地经济活力持续减弱,消费能力不断萎缩,大量实体商业难以维持。我把这个过程叫做“抽本地水,浇外地田”。
县城的餐饮业最先感受到寒意。往年即使疫情期间,包厢预定都供不应求,特别是年底,工程老板们各种宴请不断。但如今电话打过去,得到的答复都是“不用了”“用不上”。原因很简单,没钱了。
工程老板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项目需要先行垫资,但上层资金链断裂,导致烂尾项目频出。恒泰、红桂园等事件拖垮了本地很多土石方老板。到了年关,工人们围堵要债,老板们连工资都发不出,哪还有钱消费?连商场都开始用消费券抵工资,这些现象都折射出本地经济的困境。
老李的儿子在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工作,年薪50万,表面光鲜,却要每月偿还高达4万元的房贷。大量财富正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大城市汇聚,再通过房地产等渠道回流到少数人手中。
快递行业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快递配送越发达,从业者收入反而越低。因为当本地实体经济被电商冲击,失业人群涌入配送行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收入水平下降。这种现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平台经济越发达,传统就业岗位消失越快,而新创造的岗位待遇却越来越差。
电商领域的情况同样严峻,现在线上平台的租金已经远超实体店铺,价格战惨烈,退货率惊人,流量费用、推广成本让中小商家难以承受。顶级主播一场直播的销售额堪比一个县全年的零售额,但只需要300人就能完成。这意味着几十万人的生意被几百人做完了。
这种财富流动模式带来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节节攀升,看似高薪的从业人员其实所剩无几;另一方面,县域经济活力下降,消费能力萎缩,形成一个难以破解的循环。
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有人转行做直播,有人尝试街头小吃,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
我们都在等待经济好转的那一天,但这一天究竟何时到来,这或许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