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60元吃一碗预制菜面条,你觉得值吗?"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将西贝推上风口浪尖。这场由"预制菜"定义引发的论战,短短三天内演变为全民关注的消费信任危机,折射出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日益扩大的认知鸿沟。
image
事件复盘:从一条微博到一场行业地震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迅速获得1.4万点赞。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西贝100%没有预制菜,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并公布罗永浩消费的13道菜清单(总价785元)。
image
双方争议焦点在于"中央厨房配送是否算预制菜"。西贝援引市场监管总局文件,强调净菜、半成品不属预制菜范畴,并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接受监督。罗永浩则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质疑"现做羊排为何皮不脆",引发200多条网友爆料。
价格争议溯源:西贝6次涨价与成本结构变迁
这场风波背后是西贝长期的价格争议。从2020年"21元馒头"到2023年"29元面筋",其客单价从85元涨至120元,而财报显示食材成本占比从42%降至28%。
image
实地探访发现,西贝"草原羊排"等争议菜品成本构成复杂:30%用于明厨亮灶和服务员舞蹈等场景体验,25%投入《舌尖》背书等品牌营销,仅20%为供应链优化带来的成本节约。相较之下,外婆易友均60元的定价中,食材成本占比达45%。
预制菜罗生门:标准之争背后的消费信任危机
争议本质是标准与感知的错位。根据国家标准,中央厨房配送、即食食品不属于预制菜;但72%消费者认为"非现制=预制"。行业报告显示,头部连锁餐饮预制菜使用率超80%,而西贝"现制声明"与消费者口感体验存在明显偏差。
这种认知鸿沟导致信任危机。有消费者发现,西贝门店使用的"小牛焖饭牛肉包"标注为"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的熟肉制品",与其宣传的"现场炖煮"形成矛盾。
餐饮业价值重构:从价格战到透明度竞争
日本《食品表示法》要求标注加热即食食品的做法值得借鉴。具体可采取三级标识制度:现制(厨房现场加工)、中央厨房预制(当日配送)、工业化预制(冷冻保存)。
对于西贝,开放内蒙古牧场直播、拆解"基础价+体验溢价"的菜单(如标注"牧场直供+8小时现炖+38元")或是破局关键。正如米其林餐厅用仪式感支撑溢价,外婆家以明厨亮灶保障性价比,价值可视化才是未来竞争核心。
风暴中的反思: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
事件短期已致西贝客流量下降20%。这场争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信息对称"比"广告轰炸"更重要。餐饮业必须意识到,在消费分级背景下,高端化路线需要真正的价值支撑——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规,而是消费者心中的物有所值。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可以接受预制菜,但不能接受用现炒的价格卖预制菜。"这场风波终将过去,但它撕开的信任裂痕,需要整个行业用透明与诚意来弥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