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别名“青春舱”的高压氧舱悄然走红。它成为明星同款、富豪标配,价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不少人把它当作抗衰老的新宠。尤其在长三角,一些别墅和会所里,“拥有一台氧舱”正逐渐成为新的身份标签。
然而,热闹的背后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花了五十万买台舱,结果就当个大摆设。”杭州的刘先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引发大量转发。
他说,三年前自己购入了一台进口品牌的“高端氧舱”,销售人员保证能改善睡眠、延缓衰老,还强调是欧美名流同款。但半年过去,他几乎没感觉到什么变化。直到后来朋友提醒,他才发现那台设备的压强只有1.3个大气压。刘先生苦笑:“要是早知道只是心理安慰,我还不如把钱拿去换辆车。”
类似的经历并不少见。公开资料显示,市面上超过九成的“家用氧舱”压强都在1.1至1.3之间。根据海底与高压氧学会(UHMS)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实验结果,只有在1.5以上,人体端粒才会显著延长,细胞修复能力才会被真正激活。换句话说,大多数所谓“高端氧舱”,只不过是个价格昂贵的安慰剂。
“市面上很多产品打着高端的旗号,价格动辄几十万,但参数上偷工减料。”一位长寿设备贸易人士直言,“消费者不懂门槛,很容易被话术带偏。用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效果,就以为氧舱都是骗人的。”
正因为这种乱象,不少消费者认为氧舱都是“智商税”,但也有另一部分懂行的,转向真正有效的高压力值。
在美国,好莱坞明星和NBA球员频频在社交媒体上晒“氧舱日常”;在香港,豪门家族也把高压氧舱当成私人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一位上海的投资客直言:“以前聚会比谁的车更稀罕,现在大家经常聊的是谁的舱参数更高。”
图注:国际超模“肯豆”体验1.9高压氧舱
“归根结底还是门槛的问题。”业内专家解释,“1.5以下基本无效,而高于1.5的产品因为材料、安全和核心技术限制,欧美厂商多年难以量产,只能靠溢价维持高端形象。”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转向理性选择。据Rlab位于上海杨浦区的体验中心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咨询人数增加了近三倍,其中不少人直言“之前被低压舱坑过”。
市场热度的提升,也带动了国产厂商的突围。以上海的Rlab为例,他们研发的1.9碳纤维智能氧舱被业内称为“民用天花板”。官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Rlab在国内的高端定制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20%,京淘等平台的体验券一经上线便销售一空,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客户为体验一次甚至排起了长队。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消费者逐渐理解1.5ATA的门槛后,市场自然会分化。低压舱会被淘汰,真正高压的产品才会成为高净值人群的标配。
当然,质疑依旧存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仍旧摇头:“几十万买个舱,真有那么神奇?”也有人调侃:“割的就是有钱人。”
但从走势来看,这类质疑并未阻挡市场扩张。
在长三角的高净值人群中,最常见的困扰往往是相似的:身体衰老导致的失眠、应酬过度带来的血压波动,以及年过五十后普遍出现的精力下滑。
“每天醒来就像没睡过一样”,一位上海制造业老板直言。直到去年,他在朋友推荐下向Rlab购置了一台1.9ATA智能氧舱。“第一次连续睡满七个小时,是在舱里出来的那一晚。”他感慨道,如今养成了固定使用习惯,会议时精神更集中,连家人都觉得脾气少了很多。
与以往单个设备购买不同,今年的订单中,成套组合的比例明显增加:氧舱、冷冻舱、红光舱被打包采购,用于别墅会所或企业康养中心,逐渐形成所谓“私人长寿俱乐部”。
业内人士透露,Rlab以“长寿设备综合供应商”的身份在这些组合订单中占据了主导份额,客户不仅是个人用户,还有企业健康管理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也学会了分辨——不是所有氧舱都一样,1.5以下的“安慰剂”和真正达到1.9的“青春舱”,完全是两个概念。“就像跑步机和私教的差别,一个让你动起来,一个能真正改变状态。”一位体验过Rlab氧舱的客户这样形容。
或许,争议还会持续,但趋势已愈发清晰。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低压无效”的事实,高端消费市场的天平,正在倾向那些真正能跨过门槛的产品。
从“几十万买安慰剂”的抱怨,到“高端青春舱一舱难求”的现象,这场看似荒诞的对比,其实揭示着一个简单事实:在与衰老和时间的赛跑中,钱可以花错,但富豪们不会允许自己再输第二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