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这样?写文章时明明想把场景说清楚,可写出来就是干巴巴的,读者读着没感觉,自己看着也别扭。
其实我之前也犯这毛病,写个街边小吃,就只会说“好吃”“人多”,后来慢慢摸索,才发现让文字有画面感,根本不用多高深的技巧,几个简单招就能上手。
01 少用形容词,多写“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
你知道的,咱们写东西别总堆“特别美”“特别香”这种词,读者根本没概念。
我之前写早餐摊,一开始写“早餐摊特别热闹,油条特别香”,自己读着都没劲儿。
后来改了改,写“炸油条的师傅把面团揪成小块,扔进油锅,‘滋啦’一声就冒起白泡,油香裹着面香,隔两条街都能闻着”,你看,这样一写,是不是画面就出来了?
其实就记住,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写出来,别光说感受,读者自然能get到。
02 把“结果”拆成“过程”,一步一步写
咱们写事儿别直接说结果,把中间的过程拆开来,读者跟着走,画面感就有了。
我之前写老婆煮面条,一开始写“老婆煮的面条特别好吃”,等于没说。
后来改成“老婆先把水烧得‘咕嘟咕嘟’冒大泡,再把面条下进去,用筷子搅两下,等面条浮起来,
再舀两勺葱花酱浇上去,最后撒把香菜”,你看,这么一写,是不是像看着她煮面一样?
其实不管写啥,都别着急说“好”或“不好”,把做这件事的步骤写出来,读者心里就有画面了。
03 让“人”动起来,别让文字“站着不动”
你发现没?只要文字里有人在动,画面就活了。别总写“桌子上有本书”“路边有棵树”,让人和这些东西互动起来。
我之前写下班回家,写“楼下有棵梧桐树,旁边放着个旧椅子”,特别死板。
后来改成“楼下的梧桐树底下,张大爷搬着旧椅子坐着,手里摇着蒲扇,脚边还卧着只黄狗”,你看,加了人的动作,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生活气了?
咱们写东西时就想,这个场景里有人在干啥?把动作加上,画面立马就出来了。
04 用“常见的东西”打比方,别搞复杂比喻
很多人觉得写画面感要搞复杂的比喻,其实根本不用。用咱们平时见得到的东西打比方,读者更能懂。
我之前写夕阳,一开始想不出咋写,后来看着天边的颜色,想起家里的橘子,
就写“夕阳把天染成了橘子瓣儿的颜色,越往西边越浓,最后连云彩都像裹了层蜜”,
你看,用橘子、蜜这些常见的东西,大家一下子就知道夕阳啥样了。
其实就记住,别找那些生僻的东西比喻,就用咱们每天见的、吃的、用的,读者一看就明白,画面感也跟着来。
说到底,让文章有画面感,真不是啥难事儿。不用背好词好句,也不用学复杂理论,就照着这4个招练,多写两次就顺手了。
你下次写东西时试试,写完自己读一遍,要是能“看”到场景,那就是成了。咱们普通人写文,不就是图个让读者能懂、能有感觉嘛,这些招足够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