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英美关系圈里,突然炸了一颗不小的雷。
英国首相斯塔默突然下令,解除了刚刚上任才几个月的驻美大使彼得曼德尔森的职务。 这道命令来得又急又快,让华盛顿的外交圈都有些措手不及。按理说,一个国家派驻到最重要盟友的大使,位置稳如泰山,除非出了天大的事,否则不会这么仓促地被“炒鱿鱼”。
曼德尔森这事儿,还真就是天大的事。然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位仕途戛然而止的大使,在收拾行李走人之前,还不忘朝着媒体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嗓子,硬是把中国也拖下了水。他警告特朗普和整个美国要小心,一旦中国赢得了科技战,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天翻地覆”。
一个因为个人丑闻被撤职的外交官,临走前不想着如何体面收场,反而操心起了中美科技战。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最好的朋友”:压垮政坛“不倒翁”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说清楚曼德尔森为什么下台,就绕不开一个名字——杰弗里爱泼斯坦。这个名字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几乎就是“顶级权贵丑闻”的代名词。他生前是个亿万富豪,死后却被揭露出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涉及众多名流政要的性犯罪网络。谁要是跟他扯上关系,基本上就等于政治生涯和社会声誉的双重自杀。
而曼德尔森,恰恰就一头撞在了这块铁板上。
事情的导火索,是爱泼斯坦遗产的律师团队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批遗物副本。其中,一本为爱泼斯坦50岁生日制作的私人纪念册里,赫然出现了一封曼德尔森的亲笔信。信里,他热情洋溢地称呼爱泼斯坦为“我最好的朋友”。
这还只是个开始。英国的《太阳报》等媒体紧接着甩出更猛的料:一批邮件被曝光,显示早在2008年爱泼斯坦第一次面临性犯罪指控时,曼德尔森不仅没有与他划清界限,反而还在邮件里为他出谋划策,甚至建议他运用《孙子兵法》里的计谋来反击司法调查。
这一下,性质彻底变了。如果说称呼“最好的朋友”还能勉强解释为“交友不慎”,那么教唆一个罪犯嫌疑人对抗法律,就已经严重触及了公职人员的道德底线。一个代表着大英帝国脸面的驻美大使,如果连最基本的是非黑白都拎不清,那他所代表的,就不是英国的国家利益,而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形象风险。
舆论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更有戏剧性的是英国首相斯塔默的态度。就在解职令下达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0日,斯塔默还在议会公开力挺曼德尔森,宣称对他“充满信心”。然而,随着媒体甩出的证据越来越硬,首相的“信心”在24小时内就灰飞烟灭。9月11日,英国外交部火速发文,正式宣布解除曼德尔森的职务。
这个180度的大转弯,说白了就是一场果断的政治止损。丑闻已经捂不住了,再保下去,引火烧身的就将是首相本人和整个工党政府。这也暴露了当初任命的草率。曼德尔森在英国政坛素有“黑暗王子”之称,以精于幕后操盘闻名,也因丑闻两次从内阁辞职,可谓是“前科累累”。任命这样一个争议人物担任如此关键的职位,本身就是一场政治豪赌,斯塔默显然是赌输了。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一个因为自身品行问题栽了跟头的人,为什么在临走前,非要高调地扯上中国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他想用一个更宏大、更具煽动性的话题,来转移公众对他个人品德问题的注意力。 这是一种经典的政治公关伎俩:当自己深陷泥潭时,就赶紧在远处点一把火,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当下在西方,“中国威胁论”无疑是最好用、最能吸引眼球的那把火。
这种操作之所以显得尤其虚伪,是因为他之前的对华态度,完全是另一副面孔。就在被任命为驻美大使之前,曼德尔森曾多次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英国保守党政府,认为他们没有与中国保持理智的沟通,犯下了战略性错误。他当时摆出的是一副“清醒务实派”的姿态,呼吁要理性、平衡地处理对华关系。
一个前脚还在呼吁“对华理智”的人,后脚坐上驻美大使的位置,屁股还没坐热,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威胁”的吹鼓手。这变脸速度之快,让人叹为观止。这恰恰说明,在他这样的政客眼里,“中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随时变换形状的道具。需要扮演理性角色时,就谈合作;需要转移矛盾时,就谈威胁。
曼德尔森的这种“变脸”,在西方政坛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前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雷蒙多在任时,绝对是对华强硬的代表人物,是推动对华技术封锁的“急先锋”,多次叫嚣要在芯片等关键领域“卡中国的脖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鹰派”,卸任之后,在2025年8月的一场公开活动上,却坦言:“试图阻止中国是愚蠢的行为。”
她还讲了个亲身经历来吐槽华盛顿的政治氛围。她说自己2023年访华时,忙里偷闲去了趟上海迪士尼乐园,结果回国后就被共和党议员猛烈批评,说她“对华软弱”。雷蒙多对此大为不解,近乎抱怨地反问:“一座游乐园怎么就损害到我们的国家安全了?这太荒谬了!”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在当前的西方政治环境下,对华强硬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政客们在台上,必须表演强硬,否则就会被政敌抓住把柄,扣上各种“通中”的帽子。这导致了一种非常拧巴的现象:在位的政客大谈对抗,下台的政客反思合作。 仿佛一离开那个位置,他们的大脑才能“解锁”,才能开始说一些符合常识的真话。
雷蒙多还提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一个政客们在办公室里辩论时往往会选择性忽略的现实。她说,当她走遍世界,尤其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她发现那里的电信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中国的”。原因很简单,她自己也承认:“因为它们更便宜,但质量一样好。”
这句话,从一个前美国商务部长的嘴里说出来,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分析都更有力。它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当西方政客还在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口号争吵不休时,全球市场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用真金白银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需要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这也让那些“小院高墙”的封锁策略,显得既傲慢又无力。
所以说,回过头再看曼德尔森的临别赠言,不过是一个输光了所有个人信誉筹码的政客,在下台前不甘心地想掀翻桌子,制造一点混乱,好让自己不那么狼狈。他掀桌子的动作,虽然难看,却也让我们再次看清了一些真相:这个世界,谁在认真做事,谁在制造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