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78字,12图
阅读预计:5分钟
去年,荷兰导演塞姆・琼斯(Sem Jones)与丹尼斯・范・奥延(Dennis Van Ooijen)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取景时,镜头聚焦于被称为 “印度蝴蝶人”(The Butterfly Man of India)的艾萨克・大卫・凯欣卡(Isaac David Kehimkar)—— 这位印度首屈一指的鳞翅目昆虫(尤其蝴蝶)研究专家的生命轨迹。
即将登陆电影节的纪录片《印度蝴蝶人》(The Butterfly Man of India),以他的视角展开一场关于自然热爱与生态守护的跨文化叙事。
正如主人公凯欣卡所言:“这部纪录片是我与蝴蝶的对话,更是用翅膀让人们爱上自然的情书。”
镜头里的双重温度:母语原声与自然观察的共振
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在于保留了凯欣卡用马拉地语(Marathi,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官方语言)录制的解说,让乡音与蝶影形成奇妙共振。当他用母语讲述蝴蝶迁徙的轨迹,英文字幕如同翅膀上的斑纹,既兼具科学记录的精准性,又注入印度本土文化的温度。
这种处理恰似将蝴蝶置于原生花丛中观察 —— 不只是标本式研究,更是带着土地记忆的生命对话。
在孟买郊野的镜头里,他蹲身捕捉蝴蝶的姿态,与用马拉地语标注的《印度蝴蝶》(Butterflies of India,凯欣卡撰写的权威野外指南)图鉴形成互文,勾勒出印度本土生态认知的鲜活轮廓。
凯欣卡成长于孟买郊区戈万迪(Govandi,孟买最大的贫民窟之一)的一间小屋。在电视与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的童年浸润在自然中:宠物猫狗、描绘美洲鸟类的英文图册,以及父亲赠予的相机,共同构成了他的 “自然启蒙课堂”。
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土地的深情 —— 即便拥有政治学学位,当同辈追逐都市霓虹时,他仍听从父亲 “追随内心” 的箴言,毅然放弃收入不菲的化妆品营销工作,以图书馆助理的身份加入孟买自然历史学会(BNHS,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印度历史最悠久的自然保护机构之一),开启长达 38 年的生态研究之旅。
在 BNHS 的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馆藏研究成果与自然历史知识,更有幸与印度鸟类学泰斗萨利姆・阿里博士(Dr. Salim Ali,被誉为 “印度鸟类学之父”)等学者共事。
这些经历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基石,更是照亮他用文字与镜头解构自然之路的明灯。
从镜头到书页:一个孟买男孩的 38 年蝶影追踪
戈万迪小屋的童年时光,是凯欣卡与自然羁绊的起点:八年级时,父亲赠送的相机让他开始拍摄家猫,意外开启用镜头记录自然的道路。
这份热爱引领他走进 BNHS—— 在这里,他从图书馆助理逐步成长为副馆长,还出版了《印度常见野花》(Common Indian Wild Flowers)、《印度蝴蝶》等六部著作。
他的野外指南不只是科学记录,更像写给自然的情书:例如《印度蝴蝶》中,他详细描绘 500 余种蝴蝶的生命周期、栖息地与文化象征,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自然叙事。
作为 iNaturewatch 基金会(专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非营利组织)联合创始人,凯欣卡将目光投向城市化带来的生态挑战。他指出:“蝴蝶与植物种群密切相关,保留野生地块与建立露天花园,是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 在孟买这样的超级都市中,他推动的 “蝴蝶花园” 计划,试图在混凝土丛林里为蝴蝶开辟繁衍乐土,同时让年轻人通过观察蝴蝶重新连接自然。
这种 “以微小生命撬动生态认知” 的理念,与他在 BNHS 时期打下的 “从细节切入自然保护” 的学术底色一脉相承。
城市生态的破局者:让蝴蝶成为自然的信使
凯欣卡的故事不只是印度的缩影,更是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样本。
他在《亚洲圣所》(Sanctuary Asia,印度知名自然保护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多次将蝴蝶比作 “会飞翔的生态指示剂”—— 它们的存在与否,直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它们的翅影所至,不仅传递花粉,更叩问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当孟买市民在社区花园发现蝴蝶停驻,那抹斑斓便成为都市人触手可及的自然哲学。这种视角对中国读者尤为亲切:当北京奥森公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尝试打造 “城市蝴蝶走廊” 时,凯欣卡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参考样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 “公民科学” 理念:通过鼓励普通人参与蝴蝶观测、记录物种分布,将生态保护从专业机构的 “独奏” 变为公众参与的 “合唱”。这种模式与中国近年兴起的 “自然教育热” 不谋而合 —— 无论是云南的 “极小种群保护” 志愿者,还是深圳的 “城市昆虫普查” 活动,本质都是对 “每个人都是自然守护者” 理念的践行。
在纪录片结尾,凯欣卡站在卡尔贾特山区(Karjat,孟买周边生态保护区)的蝶群中,阳光穿过蝴蝶翅膀洒在他的笔记本上,上面用英文与马拉地语混合记录着观测数据。这一幕恰是他职业生涯的隐喻:既是扎根印度土地的 “蝴蝶人”,也是用全球通用的科学语言讲述自然故事的使者。
当我们凝视这些振翅的精灵,看到的不只是印度的自然奇观,更是所有城市人对绿色未来的共同向往 —— 在钢筋丛林与荒野之间,凯欣卡用半生时光证明:当人类以求知姿态叩问自然,翅膀上的纹路终将显影为永恒的启蒙之光。
本文为印度通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 热文索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