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歆毅9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外滩大会上强调,蚂蚁集团坚决不发虚拟币,不参与任何形式炒作。对比2020年、马云在外滩发表锐利演讲、之后蚂蚁集团被暂停在上海和香港的上市计划,目前的经营策略更为谨慎。
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生效,在稳定币试水方面比美帝还领先一步
(详见文末《美国迅速跟进!稳定币合法化主流化意味着什么》)。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香港下出了先手棋,蚂蚁集团抛出这种言论,是在泼冷水、唱反调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历过2000年的外滩“当铺演说”的重大教训,蚂蚁集团的政治智慧与敏感性比国内企业遥遥领先不知多少了。
它之所以敢唱“反调”,也是这次嗅到了风声,踩准了金融创新方面的G点,即官方对稳定币、加密货币政策的风向已发生微妙变化。
同在9月11日,财新网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上述信息,称此前积极参与申请稳定币牌照的中资银行等机构,包括中银香港、交银香港、建行亚洲、信银国际等中资银行及央企在港分支机构,可能推迟香港稳定币牌照的申请。由于有关业务受到约束,中国各大互联网企业可能也会逐步退出加密货币相关业务。
至于政策风向转变背后的考虑,知情人士说,香港的稳定币业务刚刚开始,未来走向尚不明确,中资机构过多参与或导致风险转移,因此要先隔离风险,不要急于参与。
不过,财新网的上述报道当晚被删除,目前已无法找到这篇文章。
9月13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就“电子单证应用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鼓励“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方式开展跨境支付”。
答案终于浮出水面。
截至8月底,向香港金管局表达意向申请牌照的共有77宗,涉及机构包括银行、科技企业、证券及资产管理或投资公司等。
撇开蚂蚁敏锐性话题不谈,中资机构暂不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出于什么考虑?不跟美国会不会落后?稳定币方面的投资还要继续吗?
有分析认为,香港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发行实行穿透式监管,而一些中资机构在跨境支付等业务中涉及大量匿名账户,清理工作复杂且成本高昂。例如蚂蚁集团在巴西推出的跨境钱包,用户多通过当地手机号注册,无法满足香港的实名认证要求。部分中资机构的技术架构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完全匿名的交易记录,这与香港的监管要求不符。
更重要的是,高层对于虚拟资产领域始终持审慎态度,过去几年对 ICO、虚拟货币交易等进行了严格清理。香港虽然推出了稳定币牌照制度,但中资机构可能需要等待内地政策进一步明确支持,才会更积极地参与申请。
内地监管更强调“风险优先”原则,注重金融安全、数据主权和资本管制;而香港则试图通过稳定币增强金融自主性,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这种监管逻辑上的差异,使得中资机构必须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监管冲突而陷入合规困境。
也有观点认为,当前中资机构的暂缓参与,可能是在“清场”和“控节奏”,为未来由官方主导的人民币稳定币大棋铺路。未来人民币稳定币可能由央行牵头、指定中资机构执行,成为国家战略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跟美国不但不会落后,还有可能通过官方主导的人民币稳定币实现“弯道超车”,毕竟中国在数字人民币领域已积累十年经验。中国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政务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探索非常广泛。在区块链、加密货币、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投资,仍应积极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