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天空显得那么蓝,静静的几朵白云悠闲的飘着。
客厅里的电视正放着国庆阅兵,红旗招展,银鹰掠空。三岁的小孙子突然指着屏幕喊:“太爷爷看!红旗!”李老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屏幕上,他的手指微微发抖,正摸索着一个用红布包裹的小铁盒。
家人的说笑声渐渐安静下来。李老九十三岁了,平时沉默寡言,此刻却颤巍巍地打开铁盒。里面没有勋章,没有奖状,只有一颗黑乎乎、硬邦邦的——冻土豆。
“太爷爷,这是什么呀?”小孙子凑过来好奇地问。
李老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七十年的风霜在这一刻崩塌。他轻声说:“这是...一个叔叔用命换来的......”
他的思绪飞回了1950年11月,朝鲜长津湖畔零下40度的那个夜晚。
“卧倒!”
排长老陈的吼声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撕裂。十八岁的小李一头扎进雪堆里,冻硬的雪碴子像刀子一样刮着他的脸。等他抬起头,整个世界已是一片火海。
“跟上!快跟上!”老陈一把拽起他,继续在硝烟中奔跑。
他们连的任务是抢占1081高地,阻止美军陆战一师南撤。小李是连里最小的兵,参军时才十七岁,谎报了一岁才被批准入朝。他来自四川农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场面就是村里打群架,何曾想过会置身于这样的地狱。
“怕吗?”休息时,老陈挤到他身边问。
小李咬着牙摇头,牙齿却不受控制地打颤。
老陈笑了,从怀里掏出半块压缩饼干塞给他:“吃吧,长身体呢。”
那是小李三天来吃的第一口食物。
总攻在午夜发起。信号弹划破夜空,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从雪地里跃起,向美军阵地扑去。枪声、爆炸声、呐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小李机械地奔跑、射击、装弹,再射击。
突然,一枚手雷落在他不远处。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他看见黑乎乎的铁疙瘩在雪地上滚动,竟一时忘了躲避。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扑了过来。是老陈。
爆炸声震得小李耳膜出血,温热的液体溅到他脸上。等他爬起身,老陈已经躺在血泊中。
“排长!排长!”
老陈的腹部被炸开了一个口子,肠子往外流。他艰难地抬起手,指向自己的胸口:“兜里...土豆...给你...”
小李疯了似的用手去堵那伤口,可是鲜血止不住地从指缝间涌出。
“别浪费...粮食...”老陈的气息越来越弱,“替我...看看新中国...”
这是老陈最后一句话。
战斗持续了一整夜。天亮时,1081高地终于被攻克,但连队付出了惨重代价。一百多人的连队,只剩下二十三人。
小李在整理老陈遗物时,从他内兜里摸出了一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土豆上还沾着老陈已经冻结的血。
那一刻,小李跪在雪地里,仰天痛哭。
后来他才知道,那块土豆是老陈三天的口粮。排长自己饿着肚子,把粮食省下来给了年纪最小的他。
“爷爷,后来呢?”小孙子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李老膝上,小手轻轻摸着他脸上的皱纹。
李老抹了把眼泪:“后来啊,爷爷把土豆藏起来,饿得快死的时候也没舍得吃。看着它,就想起陈排长,就有了力气。”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小李的连队被授予“英雄连”称号。他带着那个冻土豆,又参加了多次战斗,直到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
回国后,他把冻土豆用红布包好,放在铁盒里。这一珍藏,就是七十年。
“为什么要留这么久呀?”孙女轻声问。
李老沉默良久,缓缓答道:“每次看到它,就想起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这块土豆,是爷爷的传家宝。它不是食物,它是信念。”
电视里,阅兵式正在进行。年轻士兵们步伐整齐,目光坚毅。
李老小心翼翼地将土豆重新包好,放回铁盒。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为铁盒镀上一层金光。
在那颗冻土豆里,封存着一段铁与火的岁月,封存着一位普通士兵最炽热的爱与牺牲。它比任何勋章都更加珍贵,因为它见证过——最冷的雪,最热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