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攒够了房子首付,卡里还剩 200 元。” 一位在互联网行业打拼 10 年的项目经理,月薪 15K,总算要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孩子的公办学校也有了着落。入行以来他一路在工作、结婚、买房的路上拼搏半生,却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只说:“接下来要尽可能多攒些存款了。” 人到中年花钱的地方太多,存钱从来不是件容易事,但老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根据统计局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 18186 元,人均消费支出中位数 14309 元。如果按全年收支相减来算,年度结余还不到 8000 元,这个数字真是太真实了。更让人无奈的是通货膨胀,今天的 100 万购买力,过几年可能就缩水到几十万,当工资涨幅赶不上物价上涨,投资收益跑不赢房贷利率,存钱就变得异常艰难。
周末聚餐时大家聊到 “躺平需要多少存款”,其实这和地域差异、人生阶段有很大关系。讨论到最后,大家汇总出一个话题:如果给家庭存款划定具体数字,看看自己能归到哪一级?
贫困线:存款<10 万
这条线上的家庭如果没有房贷,也就勉强过平淡日子。未来存款规划的重点,在于有一份稳定收入来准备应急资金,才能对抗以后可能遇到的风险。
温饱线:10 万≤存款<50 万
到了这个阶段,能扛住小型风险和一定的房贷压力,但持续不了太久,收入上依然不能懈怠,必须努力保住工作。尤其是 30 万这个数字,堪称门槛线,毕竟当下还是现金为王。
稳健线:50 万≤存款<100 万
这时候对未来生活有了初步话语权,虽然离躺平还很远,但可以拒绝一些不喜欢的工作,多花时间经营自己的身体。毕竟 80 后挣钱能力在慢慢下降,早早规划健康,也是应对未来风险的一种方式。
跃迁线:100 万≤存款<500 万
到了这条线,不用太焦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收入空窗期,用理财手段就能覆盖部分家庭开支,还能通过财富增值实现阶层跃迁。同时有能力投资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家人配置合适的商业保险。
富裕线:存款≥500 万
这个阶段完全可以靠钱生钱获得被动收入,有质量地选择未来生活,就算躺平做年轻时喜欢的事也没问题。但要做好收支规划,不能几年内就把存款耗光。
我们不妨用建模思维构建一个 “抗风险模型”,看看 80 后该如何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首先要把资金分成三部分:应急储备金、中长期储备金、退休储备金。应急储备金至少要覆盖 3 个月的家庭刚性支出,比如房贷或房租、生活费、子女教育等,假设每月花 1 万,那这部分就得准备 3 万;中长期储备金包括子女从中学到大学甚至读研的费用,大概需要 30 万(不同城市、公办民办学校会有差异),还要准备 50 万作为父母养老的大病医疗基金;退休储备金按每月 5000 元算,目标是储备 10 年大约 60 万。
综合来看,80 后家庭要实现 “心中不慌”,现金存款达到 200 万元以上会是个相对稳健的起点。这个数字能覆盖基本应急需求,分担部分教育和养老压力,还能为未来变化留出调整空间。
写在最后,真正的 “不慌” 不全是账户上那个冰冷的数字,而是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从容与底气。对普通人来说,躺平从来不是要赚够多少钱,而是算清三笔账:家庭每月固定开销有多少?理财和副业能带来多少现金流?稳定工作还能持续多少年?所以一定要存钱,这才是中年人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