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数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愈发频繁,从加沙地带的反复空袭,到叙利亚境内目标的精准打击,再到对伊朗盟友的跨境突袭,其“先发制人”的策略让周边多国陷入动荡。
然而,2025年9月13日的一声巨响,打破了以色列“只打别人不被打”的神话,也门胡塞武装的高超音速导弹击中其最大城市特拉维夫,数百万民众连夜逃入防空洞。
这场突袭并非偶然,而是以色列长期暴力扩张的直接回应,“杀人者人恒杀之”的逻辑,正在中东战场悄然应验。
特拉维夫遭轰炸,数百万民众连夜避难
2025年9月13日清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打破了这座“中东硅谷”的宁静。
据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通过半岛电视台发布的声明,其麾下部队发射一枚“巴勒斯坦-2”型多弹头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命中特拉维夫的军事指挥中心、能源枢纽等敏感目标。
以色列国防部随后证实,此次袭击突破了“铁穹”与“箭-3”防空系统的联合拦截,已启动全国性防空响应。
特拉维夫作为以色列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导弹袭击触发应急机制后,民众纷纷涌向地下避难所。
当地媒体拍摄的画面显示,街头车辆拥堵、超市物资被抢购,与以往“安全绿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此次避难人数保守估计超300万,是以色列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避险行动。
这场突袭之所以震撼,在于导弹的“大国级”属性,“巴勒斯坦-2”导弹飞行速度达6马赫,远超“高超音速武器”5马赫的标准,且多弹头设计能在大气层内分裂出3-5枚自主引导弹头,对防空系统形成“饱和压制”。
毫无疑问,这类武器让以色列现有拦截体系面临失效风险,而这样的武器,却被一支非国家武装用于反击以色列,恰是对其长期军事压迫的有力回应。
以色列“打遍中东”的疯狂,连美国盟友都敢动
特拉维夫的爆炸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以色列长期在中东推行“霸权军事策略”的必然结果。
仅2025年9月8日至10日三天内,以色列空军就对加沙地带、叙利亚大马士革、黎巴嫩南部边境、卡塔尔多哈、突尼斯近海及也门萨那发动六轮空袭,创下其单周攻击国家数量的纪录。
更引发争议的是对卡塔尔的突袭,9月9日,以色列战机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代表团驻地,造成3名工作人员伤亡。
卡塔尔作为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且与以色列保持着秘密外交渠道,2024年,巴以双方曾通过卡塔尔调解人质问题,可以色列依旧是发动了袭击,显然已经是彻底疯狂。
类似的“无差别攻击”在过去数年屡见不鲜。
2023年10月,以色列对加沙发动“盾牌行动”,造成超1.2万名平民伤亡;2024年3月,空袭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机场,导致该机场停运两周,影响人道救援物资运输;2024年4月,甚至对伊朗驻黎巴嫩大使馆附属建筑发动袭击,引发伊朗外交部强烈抗议。
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2025年9月11日的内阁会议上直言,“为消灭恐怖分子,以色列将无视地理边界”,这种嚣张态度,早已为今日的反噬埋下祸根。
联合国全票谴责,中美罕见站同一立场
以色列的暴力行为,早已引发国际社会的集体不满。
2025年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维护卡塔尔主权”议题投票,15个成员国全票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国家尊重他国领土完整,停止跨境军事行动”。
尽管决议未直接点名以色列,但明眼人都知道说的是谁,就连美国代表也罕见表态“反对任何可能引发地区动荡的单边行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中国的立场一致,凸显以色列的孤立。
欧洲国家的态度更具标志性,德国、法国、意大利相继宣布,暂停对以色列的部分军事援助。
德国联邦议院官员表示,“以色列对民用设施的袭击违反国际法,我们不能再为这类行动提供支持”。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4年欧盟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额达12亿欧元,此次暂停将直接影响以色列“铁穹”系统的弹药补给。
就连以色列的传统盟友美国,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美国国会众议院2025年9月12日通过一项修正案,要求白宫提交“以色列军事行动是否符合美国利益”的评估报告。
民主党议员在辩论中称,美国不能无限制支持一个无视国际规则的盟友,这会让美国陷入中东泥潭。
国际社会的集体施压,印证了“失道寡助”的道理,以色列以为靠美国撑腰就能为所欲为,却忘了“杀人者人恒杀之”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国际关系。
安全神话碎了,民众信任度暴跌
此次袭击对以色列的打击,不仅在军事层面,更在战略与心理层面。长期以来,以色列凭借美国的军事支持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塑造出“中东安全标杆”的形象。
据以色列《国土报》2024年民调,82%的民众认为“政府能保障本土安全”。
但9月13日的袭击后,同一机构的紧急民调显示,这一比例骤降至49%,67%的民众认为“政府的军事策略失败”。
特拉维夫的“安全神话”破灭尤为致命,这座城市是以色列经济的核心,也是外资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袭击发生后,微软、谷歌等跨国公司宣布暂停在特拉维夫的办公业务,以色列股市开盘即暴跌7%,汇率创下2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民众心理,要知道,以色列人长期生活在‘被包围’的焦虑中,政府一直用‘绝对安全’作为执政基础。
如今导弹落到家门口,民众对‘安全承诺’的信任彻底崩塌,这种心理裂痕短期内难以修复。
当以色列习惯用暴力压制对手时,却没想到自己的民众终会因暴力陷入恐慌,“杀人者人恒杀之”的反噬,已深入以色列社会的肌理。
中国早说透了
面对中东乱局,中国的主张始终清晰且具有前瞻性。
中国始终认为,暴力换不来安全,战争换不来和平,这是中东问题的历史教训。
这一表态并非空泛说教,而是基于对中东局势的深刻洞察,早在2023年,中国就提出《中东和平倡议》,呼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推动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化解分歧。
中国的预判正在一一应验,以色列试图用空袭切断胡塞武装的援助渠道,却导致其武器技术升级;想通过威慑迫使周边国家屈服,却引发更广泛的反抗;依赖美国支持维持霸权,却逐渐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
正如联合国中东问题特使文内斯兰所言,“中东不需要更多导弹,而是需要更多对话桌”。
当然,反观胡塞武装的反击,虽短期内看似“解气”,却也可能加剧地区动荡。
2025年9月14日,以色列已对也门发动报复性空袭,造成也门平民伤亡,这种“以牙还牙”的循环,只会让更多无辜者卷入战火。
中国提出的“共同安全观”,恰恰指出了破局之道——地区安全不应由单一国家主导,而需通过集体协商构建,只有摒弃“霸权思维”“暴力逻辑”,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稳定。
结语
从特拉维夫街头的避难人群,到也门山区的导弹研发据点;从联合国安理会的全票决议,到以色列国内的信任危机,中东局势的演变,正在印证“杀人者人恒杀之”的朴素真理。
中东的和平之路,从来不在导弹的射程里,而在对话的诚意中,以色列若继续沉迷于“霸权神话”,只会遭遇更多反噬;只有尊重各国主权、正视历史分歧、通过政治对话化解矛盾,才能打破“暴力循环”的怪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