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听到文化建设的宣传口号,说是每一个地区都要搞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用好的文化环境来招商引资。那么所谓的文化建设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化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人们经常听到文化建设、文化规划、文化战略等近乎自相矛盾的词语,以至于头雾水,并不知道文化建设指的是什么内容。其实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打造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要通过一些文化项目来赚钱,甚至把一些文化明码标价卖出去。以至于很多人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能够卖钱的文化就是优秀的文化,不能够卖钱的文化就是劣质的文化,甚至是庸俗的文化。就像一个畅销书作家写的书一样,卖得很火,赚钱也很多,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是伟大的作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但他这样的作品只是风靡一时,却不能风靡一世,不能在国际上获奖,哪怕国内的文学奖也不能获得,只是暂时迎合了读者的需求,到市场上圈钱罢了。真正伟大的作品是不言自明的,出版之后有可能一时洛阳纸贵,也有可能受到暂时的冷落,但随着时间的磨练,人们逐渐认识到伟大作品存在的价值,会纷纷购买,甚至代代相传。所谓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还要代代相传,打造地方文化软实力。说得高大上,其实真正运作起来是需要花钱的,不仅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本,而且社会上的资本也要纷纷投入,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
不管是城市街道还是乡村的街道,都要开拓,都要浇筑成水泥路。减少电线杆子,墙体上画上一些体现公益性质的图画。有的城市画上了年画,有的城市画上了剪纸画,有的城市画上了油画,根据当地宣传的文化特色来绘画,算是展示了招牌。为了吸引资本进入,很多地方都打造风情一条街,有的打造日本风情一条街,里面做买卖的都是日本人,大部分日本人都进去游逛,而中国人游逛的却并不多。还有的打造欧洲风情一条街,里面不但有外国人,而且有外国人开的餐馆,吃饭的器具,中世纪的马车,甚至还有人扮演福尔摩斯,扮演莎士比亚等等,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通过旅游来赚钱。鲁迅的故乡早已经打造成文化名片,不管是他笔下的咸亨酒店,还是《社戏》中的鲁镇,似乎都已经还原出来,而且由政府投资,供人们游览,只是旅游就收入很多,就更别提注册“孔乙己牌”茴香豆的销售了。有人扮演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有的扮演阿Q,有的扮演祥林嫂,有的扮演杨二嫂,有的扮演闰土等等,似乎都可以成为旅游中的亮点,虽然是演员,但同样会获得很多收入,除了工资收入就是卖文化产品的收入,还有小费的收入。一个地方有了文化品牌就会刺激经济发展,起码盘活了旅游市场,带动了就业。
电脑游戏《黑神话悟空》火了之后,游戏中采用了很多山西的旅游景点画面,吸引了很多游客。山西的旅游业一时蓬勃发展,很多人都到游戏的取景地打卡,增加了当地的收入。用电脑游戏带火了当地的文化是一种文化建设的需要,虽然并不一定是当地文旅部门成功的宣传和策划导致的,但当地的文旅部门一定会接住泼天的流量,做好旅游方面的服务,给游客增加丰富的体验。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被挖掘出来,有的地方主打剪纸特色,有的地方主打舞狮子的特色,有的地方主打踩高跷的特色,有的地方主打赛龙舟的特色,有个地方主打瓷器特色等等,当然都会挖掘历史上的名人典故,还要写到大牌子上,弄到道路两边,有的甚至弄到瓷砖上,贴在墙体上,等于做了巨幅的广告,吸引游人前来旅游。曾经有两个地方为争夺西门庆故里闹意见,还有的为了争夺潘金莲或武松的故里闹意见,闹得沸沸扬扬的是争夺曹操故里的事件,都是为了争夺名人故里,借助名人的名气吸引流量。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里可以产生巨大的流量,虽然这两个人物是反面人物,但只要有些地方认定是他们的故里,就会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化特色,吸引人们前去旅游。其实不管西门庆还是潘金莲,都是《水浒传》和《金瓶梅》中虚构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很多学者已经成了御用文人,专门挖掘这样的人物形象,还有让地方政府申遗,以此形成文化品牌。
只要地方有了文化品牌,就可以通过品牌来赚钱。所谓的文化建设,不过是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即便没有文化特色也可以查一查,从历史方面牵强附会,弄出一些所谓的文化特色,打造旅游经济。倘若旅游经济不景气,那么这样的文化特色就会为吸引资本进入做好铺垫,或者说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倘若从地方政府搞文化建设的套路来看,那么他们大多都在乱花钱,要搞形象工程建设,而所谓形象工程大多和文化建设挂钩。不管是花巨资造门,还是花巨资造关公像,亦或是花巨资打造牛郎织女的雕塑,都算是劳民伤财的举动,最终只是撤换几个官员就算没事了,而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偏偏在这方面丧失了话语权。纳税人是一个群体,不会说话,也不会追责,而代表纳税人的是官员,官员却可以肆意花纳税人的钱,即便贪污腐败,也不一定被发现。倘若贪腐官员被发现了,也不一定被判死刑,有的甚至只是交出了赃款,就算没事了,被判刑的是有重大过错的。当所谓的地方文化建设轰轰烈烈搞起来之后,很多地方官员就成了富豪,因为他们在搞文化建设的同时搞了形象工程建设,或者把形象工程建设当成文化建设,最终吃了很多回扣,甚至自己成立皮包公司,包揽政府的大工程,扣除了三分之二的款项,只拿出三分之一用来建设,当然就会富得流油。而真正的文化建设并不一定是造形象工程,而有可能是保护搞文化的人,让他们自由发展。可以挖掘民间文化,可以让画家办画廊,可以让作家或学者搞讲座,可以让摇滚文化登上公益舞台,可以让很多民间艺人登上大雅之堂,当然也可以用一些文化项目申遗,发展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本身是无功利的,但在资本运作的社会,无论是官员还是一些文化从业者,都认为卖了钱的文化才是好的文化,甚至不惜巨资打造文化项目,最终却成了烂尾项目,而打造这个项目的官员却赚得盆满钵满,怎么说都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坑害了集体和国家。真正的文化是自由的,不是权力完全管控的。虽然进行了市场化运作,但地方政府一定要保护民间文化,发展民间文化,而不能只是为了赚钱才去发展某些文化项目,却看着很多民间文化凋落,后继无人。短视频平台火爆以后,一些民间艺人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发布自己的作品,居然能赚一些钱,等于发扬了地方文化特色,甚至越做越强,越做赚钱越多,等于是资本打造的短视频平台盘活了文化市场,搞了文化建设,似乎有更大的自由度,却完全不像一些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建设那样劳民伤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