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7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中秋节将至,商超里的月饼早已摆满货架,五仁、豆沙、奶黄流心……香气扑鼻、造型精致,看一眼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一口月饼,却可能成为“甜蜜的负担”。
68岁的马阿姨就是个例子。去年中秋,她吃了两块莲蓉蛋黄月饼,想着是节日应景,应该没事。没想到当晚血糖飙升到18.3mmol/L,连夜被送进医院抢救。医生说,月饼虽小,升糖能力却很强,尤其对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来说,风险不容小觑。
医生提醒,糖尿病并不等于“滴糖不沾”,但吃得对,远比忍着不吃更重要。尤其是中秋前后,面对琳琅满目的月饼,糖友们要特别注意这3件事。
一、月饼虽小,含糖量却惊人
不少人以为:“就一小块月饼,能有多少糖?”但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
以一块常见的广式莲蓉蛋黄月饼为例,约重150克,含糖量高达45克以上,相当于9块方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一块月饼就轻松“爆表”。
而且,月饼不仅糖多,脂肪、热量也高。传统广式月饼多用猪油、麦芽糖制皮,内馅常含蛋黄、坚果、豆沙,热量动辄超过600千卡,相当于三碗米饭。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高糖+高脂+高热量”的组合,正是血糖失控的隐形杀手。
二、无糖月饼≠可以随便吃
面对健康意识提升,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无糖月饼”,不少糖友就觉得这是“专属福利”,可以放心吃。其实,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无糖”月饼通常是指不额外添加蔗糖,但这并不表示完全不含糖。为了保证口感,很多无糖月饼会使用糖醇类(如木糖醇、麦芽糖醇)或淀粉类替代品(如麦芽糊精),这些成分在体内同样会被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影响血糖水平。
更关键的是,“无糖”标签常常被误解为“可以多吃”,结果吃得比普通月饼还多,反而更危险。医生建议,无糖月饼也要限量,不能因为“无糖”二字就放松警惕。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和食用。
三、吃月饼前,这3点必须记住
节日吃点月饼可以,但一定要讲究方式。医生再三强调,糖尿病患者吃月饼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控制好总量
无论哪种月饼,建议一次摄入不超过50克,相当于四分之一块中等大小的月饼。吃月饼当天,要减少主食摄入量,比如少吃一碗米饭或一块馒头,避免总碳水超标。此外,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不要空腹吃,也不要作为正餐后甜点。
2.看清营养标签
买月饼时,务必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低糖、低脂、高膳食纤维的品种。有些新型月饼采用豆类、全谷物、坚果碎等原料,升糖指数(GI)相对较低,更适合糖友食用。医生建议优先选择:豆沙、五仁、杂粮类、低糖蛋白类月饼,避免奶油、流心、冰皮等高油高糖品种。
3.搭配运动和监测
吃过月饼后,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30分钟),有助于血糖平稳。同时,加强血糖监测,特别是餐后2小时,若血糖明显升高,应及时调整饮食或药物剂量。对于正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切勿自行加药,如需调整,务必先咨询医生。
医生提醒:甜不是罪,失控才危险
有些糖尿病患者因为“怕甜”,对月饼避之不及,也有人干脆放弃所有节日美食。但医生表示,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糖尿病的核心不是“禁糖”,而是“控糖”。合理饮食、规律用药、适量运动和良好作息,才是稳定血糖、远离并发症的关键。中秋节吃月饼,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只要掌握好吃法,糖友也能享受“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时刻。
结语
中秋将至,月饼香浓,情意更浓。糖尿病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会选择,懂得节制,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守住健康的底线。节日虽好,血糖更重要。愿每一位糖友都能吃得安心,过得健康,笑着赏月,不怕“甜”来。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华糖尿病杂志. 《糖尿病患者节日期间饮食管理共识》. [3]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糖尿病患者食用月饼的营养建议》.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