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宠物殡葬相关企业已突破4.3万家,其中山西、山东、福建三省的企业数量合计超过1.7万家,占全国总量的40.6%。
与数量齐升的是需求的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总量已超过2.2亿只,其中老年犬猫数量达到4216万只。按国际通用的3%年死亡率来推算,每年约有360万只宠物离世。这其中,不少为家庭养宠。
而越来越多宠主不再选择“随便处理”,而是主动寻求更体面、完整的送别方式。他们希望留下一段纪念,也希望完成一次情感告别。
宠物殡葬,正在这类真实需求中,从冷门生意走向显性产业。
宠物殡葬越来越火了
一边是每年数百万只宠物离世带来的庞大“身后事”需求,另一边则是数万家企业蜂拥而入。
宠经说了解到,在小红书上,“宠物告别”相关笔记已突破40万篇;在抖音,宠物告别仪式直播、纪念品开箱等UGC内容屡登热门。
可以见得,越来越多的宠主开始关注“最后一程”,行业也在情感需求的驱动下被推上了台前。宠物殡葬这门原本低调的生意,正在变得越来越火。
过去,宠物殡葬常被视为“灰色需求”,服务以低价、简易为主。但如今,宠物“家庭成员”定位逐渐明确,行业形态发生变化。
以上海为例,其从大众点评上门店数量统计,可提供宠物殡葬服务门店近200家。基础套餐价格从数百元至千元不等,叠加定制化服务后,价格可达 5000 元至数万元,主要依据宠物体重、火化方式及纪念内容确定。 例如,有机构提供“个性化骨灰罐刻字”“手工爪印树脂封存”“遗毛信物定制”等服务,市场均价集中在 1500 元至 6800 元之间。
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宠物善终服务,从接到主人求助电话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机构会在 24 小时内安排上门接宠,使用专业的担架或告别箱小心转运“毛孩子”。随后,工作人员会为遗体进行清洁、消毒和遗容整理,让它能以最干净、安详的样子完成最后的告别。
接下来是最具仪式感的部分——告别仪式。在一个布置着鲜花、烛光和宠物生前照片的温馨房间里,主人可以和爱宠单独相处,倾诉最后的话语。整个过程,工作人员会在旁安静陪伴,引导情绪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仪式结束后,便是“单宠单炉”的火化环节,确保每一份骨灰的纯净与唯一性。最终,主人会收到一个精致的骨灰罐,有的机构还会提供用宠物爪印制作的纪念品,或者封存一撮毛发作为纪念。
一整套流程下来,虽然整体价格不低,但情感驱动下的消费意愿高企。以恩宠堂为例,这家成立于2017 年的宠物殡葬企业,2021 年实现营收 2.3 亿元,年服务宠物 10 万只;截至 2023 年底,公司在全国 100 个城市布局 277 家线下门店。
宠物“体面告别”背后,是一场难以监管的生意
事实上,尽管市场快速发展,行业合法合规运营的难度仍被普遍低估。
宠经说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若要正式取得合法经营资格,一家宠物殡葬机构理论上需同时办理健康证、卫生证、环保处理证、无害化处理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检验检疫证明、兽医证、消防合规、殡葬从业证等多个资质,几乎涉及多个以上部门审批,且目前没有专门管理该领域的部门。
而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能够全部取得上述资质的机构极为稀少。加之环保政策日益收紧,城市核心区域大多无法开展火化作业。
因此,目前多数宠物殡葬门店采用“AB 点运营”:即在市区(A 点)开设门店与仪式空间,而将实际火化转至数十公里外的郊区、山地或厂房(B 点)进行。 由于多数B点无法获得正式火化资质,不少门店只能租用简易房或者流动炉具进行作业。
因此,由于监管的缺位,也让宠物殡葬行业乱象丛生:
骨灰混烧:部分不合规机构为压缩成本,将多只宠物集中火化,却按“单炉单宠”收费。
“骨灰造假”:市面上甚至存在用成品骨灰回填的恶劣行为,严重伤害消费者感情。
价格陷阱:利用信息不对称,先以低价套餐引流,再通过高价纪念品“收割”悲痛中的主人。
比如,过去一年内,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相继曝出相关纠纷:上海一宠物殡葬机构被爆“混合火化”,即多只宠物集中火化,但仍按“单宠单炉”收费; 广州宠主陈先生支付 3800 元购买“骨灰存陵”服务,到现场却发现所谓“陵园”只是一块空地,且无监控视频可查; 天津查获一辆流动火化车,设备严重排放超标,车内留有多具未处理宠物遗体; 武汉一名宠主因无法获得火化视频记录,怀疑骨灰被掉包,最终起诉无果。
天眼查数据也侧面正面了这一点。全国4.3万家宠物殡葬企业中,涉诉比例达1.29%,其中近六成与“服务欺诈”“环保违规”有关。
另外,行业的灰色空间不止于此。在平台搜索“宠物殡葬创业”,相关招商广告不在少数。
部分机构打出“无需火化证书”“一站式开店”口号,承诺提供“正规加盟资质包”“托管式B点转火平台”“短视频带货模版”,加盟费用从 3 万至 12 万元不等。
但据多位从业者透露,所谓“资质包”多数无法通过真实审批,“总部对接”多为外包中介,火化点不具备环保与动物处理许可资质,加盟商一旦被投诉,将面临极高法律风险。
行业尚未统一标准,平台审核机制缺失,正在为大量“灰色入局者”留下空间。
不过,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解决。部分城市开始探索将火化过程纳入可视化监管,以北京市为例,已建立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各区都有收集暂存点,可以将动物尸体送到暂存点,之后会交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火化。
但这立刻引发了业界的深层忧虑:随着环保与市政管理政策的持续收紧,宠物殡葬业未来是否会走向“人类殡葬”的模式——即高准入门槛、牌照化、半垄断经营?
如果成真,大量充满人文关怀、服务灵活的中小创业者可能将被清退离场。
如何让这份最后的告别,既有温度、又有秩序,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是这个情感与商业交织的行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小朱
编辑/柯可
排版/杨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