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火了,这事儿之所以引发热议,就是因为大家对餐厅用预制菜这件事意见分歧了。好消息是,国家卫健委刚通过了预制菜安全国标的草案,很快餐厅用没用预制菜就得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了,像广东、湖南这些地方已经开始要求餐厅在菜单上标注了。
其实老百姓对预制菜的态度特别有意思。年轻人觉得露营时吃预制菜挺方便,95 后上班族早上买的速冻包子也吃得挺香,有人说 "愿意花时间吃早饭就不错了,还管现不现制"。但长辈们就不一样,总觉得 "现做的才有锅气",尤其是年夜饭,八成以上的人都不接受预制菜。还有个怪现象,一线城市消费者能接受餐厅用预制菜,但大多只愿花 50 块以内;反倒是三四线城市的人,有四分之一愿意花一百多吃预制菜。
争议最大的还是价格问题。有网友算过账:"自己买预制菜加热才几块钱,餐厅卖几十块,这不坑人吗?" 就像西贝,客单价一百多,说是现做,结果被质疑用预制菜,难怪大家不乐意。其实很多人不是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感 "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 这种欺骗。数据显示只有 9.1% 的人完全不接受预制菜,但 76% 的预制菜钠含量超标,这又让担心健康的人很纠结。
说到底,认知差别大跟预制菜定义模糊有关。有人觉得速冻饺子是预制菜,有人认为只有料理包才算,连商家和消费者理解都不一样。这次国标草案明确了定义,还要求不添加防腐剂,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检测显示,预制菜和现做菜的营养差异不大,但大家就是怕不知情、怕花冤枉钱。
强制披露不是要把预制菜一棍子打死,毕竟快节奏生活里,预制菜确实能解决方便问题。关键是让消费者有选择权:想省时间就选预制菜,想吃现做的就多花点钱,明明白白消费。以后大家在外吃饭可得多留意菜单标注,要是发现没标清楚,说不定还能投诉呢。毕竟只有透明了,大家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争议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