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斤澜谈梁实秋,称他是“滑竿教授”。
抗战期间,梁实秋在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任教。除了正常授课外,他还要到北温泉电化学校兼课,中间路远,只好坐滑竿前行。梁教授下了滑竿,必面带笑容、直奔教室。进了教室,他不问学生到了多少,也不过问课堂纪律,必先从长袍兜里掏出一张长长的纸条。这,就是讲课提纲了。之后,他扫一眼在座的学生,开讲。
梁实秋在复旦讲西洋戏剧史。他的课只讲史实,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学生听得专注,老师讲得入神。下课铃响,他并不与学生交流,随即上演“三部曲”:收纸条、戴帽子、围围巾,然后走人。
△影视剧中的辜鸿铭。图片来源:《觉醒年代》
据说,辜鸿铭也极有个性。这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又跑回祖国效力的中国人,晚年登上了大学学堂。在北京大学,他的标配是长袍马褂、头顶一条大辫子。北大学生见了这身装束,哄堂大笑。他们喜欢胡适的洒脱和务实作风,喜欢鲁迅的慷慨辞色与忧国忧民,他们不喜欢穿着长袍马褂的“古董”。辜鸿铭扫了学生一眼,淡淡地说:“我的辫子在头顶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
教室里鸦雀无声。
“心灵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这位喝过洋墨水的老先生是懂得的。但是,年轻学生们却未必懂得。他们还年轻,还需要沉淀许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