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5种商品洞悉2000年全球经济大历史,勾勒出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基本脉络!
海贝,充当了人类早期的货币;食盐,支撑了传统中国的财政。丝绸和瓷器,沟通了中国和欧洲;黄金和白银,连接着新大陆和旧大陆。蔗糖,甜蜜背后是奴隶劳动的血汗;咖啡,苦涩之后是启蒙运动的味道。煤炭和石油,是工业革命的燃料;毛皮和可乐,是消费主义的神话。小商品撬动大历史! 从东方到新大陆再到西方,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25种商品,既是传统经济的支柱,又是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引擎,共同勾勒出世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基本脉络!
☆既有中国定位,又有全球视野。一部从中国出发的全球经济史!
囊括影响东西方的主要商品!先从中国入手,介绍传统中国对外输出的几种重要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随后转向世界,尤其关注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商品:香料、蔗糖、棉花、钢铁、石油等等。末卷,再次回归中国,聚焦于中国传统商业的另一面:商帮。全书可谓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又回到中国,其中既有作者的中国定位,又有他对世界历史的独特见解。
☆一部充满温度和细节的经济史通识读物,书写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历史!
历史,不只有帝王将相。对普通人而言,政治,其实很遥远,很冰冷;而经济,却很近,甚至可以触摸。历史终结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况且到了现代,一切都围绕经济展开。不同于充满了冰冷的数字和公式的经济史讲章,这本“食货”经济史,处处透着历史真实的生活气息,透出普通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部充满温度和细节的经济史通识读物。
黄金——天生的货币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财富便成为进步的诱惑和动力。在长期的历史中,黄金一直是财富的典型象征;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黄金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虽然黄金曾让人觉得十分神秘,但黄金本身是极为单纯的。与其他金属不同,黄金在自然界中是以单质而非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黄金的性质极为稳定,它的光泽是永恒的,其化学元素符号“Au”源自拉丁词语“Aurora”(奥罗拉,罗马神话中的曙光女神),意为“灿烂的黎明”。
在金属中,黄金的密度非常高。高密度和稀缺性意味着黄金的量即使很少,其重量和价值也非常高。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彼得·L.伯恩斯坦的《黄金简史》(2008),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的黄金加起来约为12.5万吨,价值约为1万亿美元,同样重量的钢铁价值550美元,差距真“不可以道里计”。钢铁可供我们建造大楼、桥梁,制造轮船、汽车和各种机器,黄金的实用性就远远比不上钢铁。然而,当钢铁后来锈迹斑斑的时候,黄金却依然历久弥新;正是这种永恒的光芒,使人们渴望黄金,轻视钢铁。
实际上,黄金不仅外表迷人,还具有不可思议的可塑性:一盎司(约28.35克)黄金可以被拉成将近100千米长的金丝,也可以被制成将近10平方米的金箔。同时,真金不怕火炼,黄金不生锈,永远不变。
在自然界中,整块的黄金非常罕见,它一般都游离在沙石之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黄金遍布世界各地,但因为数量稀少,要开采到数量可观的黄金是非常不易的。根据《黄金简史》所说,在南非的金矿中,每生产1盎司纯金,大概需要38个工时、1400加仑水、一个大家庭10天的用电量,并且产生相当数量的化学物质;为开采500吨黄金,人们挖掘并碾磨的矿石达到大约7000万吨。
爱慕虚荣是人类的天性,大概没有什么物质比黄金更能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了。
在古代,几乎全部的政治和宗教仪式都少不了用黄金做的装饰,因为只有黄金才能炫耀人们的权力、财富与神圣。
在古埃及,使用黄金是王室的特权,除了法老,任何人不得染指。法老依靠黄金装饰,扮演了类似上帝的角色,受众人崇拜。有人统计,《圣经》中有超过400处提到黄金,可见在《圣经》时代,黄金是多么重要。其中还提到,上帝指示要将各种器物以及小天使等都覆以黄金。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则用无数黄金打造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古人说:金之不可使贱如土,犹土之不可使贵如金也。泥土养育了万物生灵和人类,在人们眼中却无甚价值,黄金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很难加工成可用的器具,却被人们视若圣物。
从古到今,人们对黄金的崇拜始终未变。柏拉图想象的亚特兰蒂斯就“被无数黄金与白银装饰着”。古希腊神话中有金羊毛的传说,还有一个神奇故事:迈达斯国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帮助了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赐他点金术作为回报;然而,迈达斯国王却陷入了困境—当他碰到食物时,食物变成了黄金;当他拥抱女儿时,女儿也变成了黄金……
历史上,黄金主要承担了两种社会角色:早先只是显示富足与权力的装饰物,后来逐渐发展到作为高价值的货币。
黄金大饥荒
加尔布雷思说:“金钱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和爱情一样是人类主要的愉悦感来源,但也和死亡一样成为人类焦虑不安的起因。”作为促进交换的手段,货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发明。
没有交换,就没有社会。人类社会的货币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黄金或白银等金属货币;另一种则是基于国家信用发行的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任何其他价值,只能作为货币使用。
在人类早期商业中,很多商品都扮演过货币角色,比如玉石、海贝、丝绸、粮食、食盐、家畜(如牛)等。黄金作为货币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很快就成为理想的货币。和其他许多货币比起来,黄金不会生锈、发芽、焚毁、发霉、破碎、死亡或被吃掉,它有美丽的光泽,数量稀少但稳定;它还可以被任意分割,容易称量,其纯度很容易鉴别,携带也很方便。
与其他形式的货币相比,黄金简直天然地就是货币。
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出现了金银合金币,即琥珀金币。古代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用金币取代贝壳、珍珠、铜等传统货币,并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上面。
黄金价值过高,小额交易中一般不适用,于是人们便同时以白银为辅币;金、银两种贵金属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货币体系,古代西方世界基本如此。一般而言,金和银的兑换比例大约为1比10,即1两黄金的购买力相当于10两白银。
在秦汉时期的中国,黄金非常流行,顾炎武说其“上下通行”,秦时“黄金万镒为用”,汉初“黄金的应用总数量在百万斤以上”。汉代《说文解字》中对“银”的解释是“白金也”。当时黄金与白银的购买力比例仅为1比3。《汉书·食货志》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汉书·王莽传》云:“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可见黄金一斤抵铜钱一万枚。
汉代以后,黄金大为减少,逐渐退出主货币行列,历代均长期以铜钱为主币。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对货币史有一段概述:“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西方(如罗马帝国)一般将金币作为法定货币。
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多国王把自己的头像压印在金币上,当作权力合法性的标志。金币上的头像不断变换,但黄金作为商品交易之货币的地位雷打不动。
中世纪晚期,随着一大批世俗化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满活力;换句话说,就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城市威尼斯是当时欧洲数一数二的黄金市场。对威尼斯人来说,他们真正的信仰是金币而非上帝。
13世纪后期,拜占庭帝国降低了金币的成色。作为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热那亚发行了热那维诺(genovino)金币,佛罗伦萨发行了弗罗林(florin)金币,威尼斯发行了杜卡特(ducat)金币。这三种金币的流通时间都很长,尤其是由威尼斯铸币厂铸造的杜卡特金币。杜卡特金币的直径为2厘米,重约3.5克,含金量高达99.5%,这已经是当时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黄金纯度的极限。杜卡特金币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是欧洲广泛流通的货币。后来黄金紧缺,杜卡特金币虽不断降低含金量,但并没有引发贬值。
基于稳定的杜卡特金币,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创新,如信用贷款和国际银行业务;承兑汇票、复式记账和新兴企业等也纷纷涌现。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自由程度的提高,城市里的新兴阶级越来越看重货币的作用,货币取代土地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也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支付手段。人们相信,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从国王、贵族到骑士、教士,人们竞相追求奢华。他们对黄金的狂热,丝毫不逊色于对宗教的痴迷。
当时炼金术在西方广泛流传,据说可以用石头炼出黄金和白银。
十字军东征时期,东方陷入战乱,许多难民在危急情况下将黄金吞下。疯狂的骑士们甚至剖开死人的肚皮,在肠胃中搜刮黄金。后来,因为死人太多,他们干脆将尸体堆架起来,烧成灰烬,再从骨灰里扒寻黄金。
当时欧洲每年的黄金产量非常低,而且因为购买东方的奢侈品,如丝绸和香料等,流出的黄金有增无减;此外,由于教堂装饰和各种私藏、船难等原因,黄金大量减少,终于出现严重短缺。这被经济史学家约翰·戴伊称为“15世纪的金银大饥荒”,“1409年,巴黎的钱商们异口同声地抗议,无论出多高的价钱,他们都已经无法为铸币厂提供更多的金银了”。
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拥有大量黄金,这些黄金来自战利品、赎金、贡品以及250座帝国金矿。为了维持贵族奢靡的生活以及对外战争,罗马的黄金不断流失,以换取丝绸、香料、琥珀、宝石、象牙、用于角斗的野兽,以及金属、织物、木材和粮食等。随着罗马的衰落和帝国权力中心转移到拜占庭,西欧的黄金存量大为减少。
罗马帝国及其后续的拜占庭帝国所发行的金币,制作都非常精美,含金量也相当高。索利都斯金币出现于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一世(306—337年在位)统一罗马帝国之后,索利都斯金币盛行长达几个世纪,甚至成为阿拉伯国家的流通货币。
在某种程度上,索利都斯金币成为拜占庭帝国统治的基础,黄金被用于支付在欧洲内部以及与中东地区的远距离贸易,推动了中世纪商业革命的兴起。
随着7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黄金从西罗马流向东罗马,又从东罗马流向伊斯兰世界。
当时,从中亚、非洲到西班牙的金矿都掌握在哈里发手中。11世纪时,非洲东海岸的大津巴布韦每年可产1吨黄金。丰裕的黄金在引发通货膨胀的同时,也促进了贸易增长。伊斯兰地区迎来了来自印度洋的香料,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欧洲的奴隶和奢侈品。在此过程中,不少罗马和拜占庭制造的金币便沿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国。
中世纪晚期,海上贸易使得欧洲的商业规模不断增长,而同时金银货币却日益紧缺,这对商品交易造成很多困难,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
在香料经济兴起的背景下,珍贵的胡椒粉一度替代黄金扮演起临时货币的角色,有些银行家甚至被戏称为“胡椒人”。与黄金的稳定性相比,胡椒的供应起伏不定:一场船难都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几船胡椒同时到港,马上就会引发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通货膨胀。讽刺的是,购买这些来自东方的香料进一步加剧了黄金的流失。
长期的贸易逆差,迫使欧洲人将本来储量就很有限的金矿几乎开掘殆尽。为了追求黄金,开辟新市场和新矿藏成为仅有的选择,任何冒险都是值得的。当时欧洲人的信条就是:“没有黄金就不能维持下去,有了黄金就会拥有一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