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9月10日,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青蛙巷,68岁的摄影师艾西丁·托乎提(1980年报道所用名字:爱西顶)拎出一个布袋,里面是他的珍藏:一沓照片,一本厚厚的剪报簿。剪报簿的首页,一张已泛黄的剪报映入眼帘——1980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
45年前,中青报记者台恩普曾赴吐鲁番采访艾西丁,并发出《累累葡萄话青春》的报道,讲述退伍军人艾西丁返乡种植小白杨的动人故事;45年后,正在参加“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意外遇到艾西丁,并听他讲起这段与《中国青年报》的特殊往事。
45年,是一棵白杨树拔节成长的岁月,也是一个人、一座城与一个时代共同书写的篇章。从个人的坚守,到社会的巨变,再到代际的传承,这片土地的故事在一代代人手中延续,串联成新疆发展与中国进步的生动注脚。
2025年9月10日,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青蛙巷,艾西丁·托乎提展示他的剪报簿。1980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他在当地种树的事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摄
青葱岁月:荒滩上的小白杨
1980年,时年23岁的艾西丁从部队复员回乡,看到葡萄沟绿意寥寥,他放弃了县里安排的城镇工作,选择在火焰山山脉的一段山坡荒地里挥锹挖土、挑水浇灌、拔草施肥,种下一片白杨林。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吸引了当年中青报记者的关注和报道。
“白杨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正像我们守边疆的精神——无论环境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艾西丁近日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道。在吐鲁番的荒滩上,艾西丁用自己的方式续写青春的誓言,也为家乡的绿意埋下伏笔。在他眼里,种树不仅是为了遮风挡沙,更是为了让家乡一点点变好。
他回忆,当时大家把白杨树枝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用扦插的办法在荒地里种下2000多棵树苗。如今40多年过去,他已年过花甲,当年栽下的两千多棵小白杨也已长成参天大树,十余米高的枝叶在风中簌簌作响。“现在这周边郁郁葱葱的,全是那会儿种下的白杨树,看着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
这样的坚守,不止发生在吐鲁番。1982年,战士程富胜将白杨树苗带到戈壁哨所,经过细心浇灌,最终顽强存活;1983年,作家梁上泉受此事感动创作歌曲《小白杨》,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小白杨哨所”成为爱国戍边的象征。
艾西丁说,他在吐鲁番栽下的白杨,同样承载着对坚守与责任的理解。个体的努力虽渺小,却能推动社会向前,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无论是艾西丁还是程富胜,他们的青春故事都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折射出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把个人融进时代”的共同心声。
如今,艾西丁笑着指着那片白杨林对记者说:“它们现在根扎深了,会自己从地下汲水,不用我再照料了。”他提起当年接受采访时曾感叹说:“为了种下这片林子,我可是瘦了一大圈呢。”
2007年,艾西丁拍摄的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内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这里也是艾西丁当年种下白杨树的地方。受访者供图
镜头下的家乡:葡萄沟里的时代变迁
如果说白杨树承载着青春与坚守,那么镜头里留下的,则是社会发展的脚步。
小白杨见证了岁月,也见证了艾西丁的成长。从那片小白杨开始,艾西丁拿起相机,把对家乡土地的深情浓缩进了影像。几十年来,他始终拿着相机记录家乡变迁,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
“咱吐鲁番这地方到处都是宝藏,不管是独特的地理样貌,还是充满韵味的人文风情,又或是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点滴,都太值得记录了。”艾西丁说,摄影对他而言,从来不是追逐远方的风景,而是守望脚下的土地。
在艾西丁的照片中,葡萄沟的变迁触手可见。曾经在土坯房旁追逐的孩子,如今在崭新的社区广场上依旧笑容灿烂;曾经靠毛驴车运葡萄的果农,如今开着三轮车,把葡萄和哈密瓜运出葡萄沟。
“以前葡萄沟游客很少,农民主要靠种葡萄,收入单一。”艾西丁说。如今,道路平整,自来水、网络接入家家户户。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在小巷两侧售卖各种葡萄干和当地特色产品,孩子们在小巷中追逐嬉戏,日子热闹而充实。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影像里,更在数据中有了印证。如今,吐鲁番的景点不断升级,葡萄沟景区内就有5个子景点,在最新的数据中,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国碧表示,2025年1-7月,当地接待游客2278.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73.78亿元,同比增长25.6%、22.32%。
这种变化在葡萄沟体现得尤为鲜明。“如今,全沟2282户居民中,超过七成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培育出51家民宿、37家特色餐饮店、19家农家乐和3处夜市,不少家庭的年收入实现翻倍。”行走在青蛙巷热闹的街道上,看着歌舞表演,品尝着葡萄干,葡萄沟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高昌区葡萄沟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塔依尔·托乎提告诉记者,葡萄沟陆续推出达瓦孜风情园沉浸式演艺、非遗研学课、夜游玻璃水滑道等十多种新业态,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还吸引了大批外地创业者扎根发展,形成了“游客变创客”的活力新生态。
在艾西丁看来,社会的发展让家乡生活越来越好,但“从祖辈传到父辈,再到我们这一代,不变的是吐鲁番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他翻着自己拍摄的照片集说:“我想通过照片告诉后来人,吐鲁番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也有鲜活的当下。希望有一天,当别人翻看这些照片时,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度,读懂吐鲁番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每一个变化背后无数人努力生活的身影。”
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歇,社会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一片土地的模样,也深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19年4月29日,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艾西丁·托乎提告诉记者,这张照片里主要呈现了他家乡的特点,一片葡萄地和吐鲁番特有的建筑——晾房(晾葡萄干的)。受访者艾西丁·托乎提供图
历史的回声:从个人到大家的故事
45年前,中青报记者笔下写的是一个新疆退伍军人的植树故事;45年后,记者记录下的是一位老者眼中的百姓幸福生活。
“两次采访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讲我的故事,变成了讲大家的故事。”艾西丁说。
岁月在艾西丁脸上刻下皱纹,也让葡萄沟换了模样:从荒地戈壁到绿意盎然,从单一农事到文旅繁荣,从那张发黄的报纸到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两个采访如同两面镜子,折射出葡萄沟的巨变,也见证了一位采访对象与一份报纸之间跨越时空的缘分。
这种缘分还延续到了下一代。艾西丁的儿子马尔丹·艾西丁,是吐鲁番高昌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制作部的一名记者。他同样选择了手握相机,记录家乡。
“选择这份职业,其实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平时也爱拍风景、街头和生活场景,这点和父亲挺像。”马尔丹说。
翻看父亲拍摄的照片,是马尔丹成长中最重要的记忆之一。那些几十年前的影像里,土坯墙连成片,街道坑坑洼洼,毛驴车和肩挑担子的人挤在一起;如今,同样的地点早已变成平整的柏油路,只是空气里依旧能嗅到吐鲁番的“老味道”。“这就是城乡一点点变好的证据,不记录下来就太可惜了。”马尔丹说。
与父辈不同的是,马尔丹更愿意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去呈现家乡变化。“我会拍短视频,更在意镜头语言是不是活泼,节奏是不是轻快,希望影像不只是‘记录’,还要能和各地的年轻人产生共鸣,让大家从不同角度看到吐鲁番的美好。”
在马尔丹看来,父辈与他们这一代人对家乡的感情一脉相承,却又各有侧重。“我父亲年轻时,对家乡的爱更多是‘守护’与‘建设’——条件有限,家乡就是眼前的葡萄地、老街坊和亲人,是‘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的朴素信念让他们选择扎根土地,用一生守望。”
马尔丹新一代人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主动。“大家从小接触互联网,高铁、5G等成就在身边发生,知道家乡的葡萄干可以通过电商卖到全国,甚至走出国门。”马尔丹的镜头中,对家乡的热爱多了一份“展示”和“创新”。
在他的作品和报道中,有人用短视频让世界认识吐鲁番;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开民宿、做电商,用新方法把家乡的好东西推介到远方。
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45年前,艾西丁在报纸上留下《累累葡萄话青春》的故事;45年后,他和家人把“参天白杨映华章”的故事续写在影像里,汇进民族复兴的时代长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乌鲁木齐9月1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