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又一位老艺术家悄然离世。
大家对她的名字,可能感觉会有些许陌生。
但说到她曾经扮演过的角色,各位却一定耳熟能详。
她就是曾出演过《药》、《上海一家人》、《结婚一年间》、《囧妈》等作品的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奇。
她的一生,在荧幕上,曾扮演过经典人物形象,被誉为“国民奶奶”。
但对我来说,她的人生故事,却比任何剧本都更加跌宕起伏。
她不仅是著名演员,更曾是一名地下工作者,为上海的解放,做出过贡献。
1949年5月25日,那个通过无线电波,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解放了”的播音员,就是她。
此外,她还从无数喜爱表演艺术的年轻学子中,发掘和培养了肖雄等众多明星。
一、
她走的那天,上海下了一场细雨。
也许这座城市,是以她喜欢的一种方式,与她进行地道别。
1929年9月21日,陈奇出生于河北唐山一个普通家庭。她的原名,叫陈䭲[yǐ]。
她从小就喜欢表演,在学校出演话剧像模像样。这为她日后成为演员,打下了基础。
但1937年抗战爆发,全国再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年仅8岁的小陈奇,只要紧攥着父母的手,逃难来到了江苏。
1940年,陈奇在江苏泰州中学读书,1942年转入南京模范女子中学。在这里,她积极勇敢地加入到了抗日宣传的队伍,并在16岁那年,便加入到了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洪流剧社,在《压迫》、《结婚进行曲》等话剧中出演角色。17岁,她便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奇在洪流剧社,既演戏也传递信念。一年之后,她以专业考试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成为话剧大师黄佐临的弟子。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校期间就出演了《清宫外史》中的李姐儿、《夜店》中的石小妹、《威尼斯商人》中的吉茜卡等角色,初露锋芒。
1948年,她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将名字改为“郭冰”,进入任艺声广播话剧团做演员和播音员,然后用自己的声音作为武器,向大众传播革命思想。
期间她在广播剧《雷雨》中饰演的“四凤”、《家》中的“鸣凤”,声情并茂,打动无数听众。但很多人都对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感到好奇。
然而在1949年5月25日这一天,正是她,以清晰而坚定的声音通过电波向全国宣告:“上海解放了”。
那一年,她刚满20岁,正是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华。她因此一举成名。
所有,对于更多的老上海人来说,陈奇不仅仅只是一位著名演员,她所代表的,更是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段难忘的历史时刻的记忆。
二、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在《思想问题》、《曙光照耀莫斯科》、《蜻蜓》、《复活》、《关汉卿》、《上海战歌》、《枯木逢春》、《激流勇进》等剧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成为上海人艺在50年代的台柱子演员之一。
陈奇不仅自己演技精湛,而且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表演老师。
上个世纪70年代,她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台词老师,并在上海青年宫举办了业余演员培训班。
她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当年只有19岁的肖雄,因为“出身”有问题,所以尽管热爱表演,却求师无门。这时陈奇在众多学生中发现了她的潜力,耐心地教她表演技巧,纠正她的发声方法,并不断为肖雄鼓励和打气“你很好,只是别人还没看到而已”。
年轻时的肖雄
1978年,北京的空政话剧团到上海来选演员,陈奇就向主考官重点推荐了肖雄,使得肖雄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演艺之路。并于1980年,因和达式常主演电影《他们在相爱》而一举成名。
而在《他们在相爱》中,扮演女二号的徐玉顺,也是陈奇培养过的学生。除此之外,蔡文宝、孙萱慰、方青卓等优秀演员,也都得到过陈奇的指点。
徐玉顺
1982年方青卓到上影厂来拍摄《鼓乡春晓》,这是她第一次拍电影,并且扮演的是戏份最重的欧阳玉莲,感到压力比较大。所幸的是,她在剧组遇到了在影片中扮演欧奶奶的陈奇老师。陈奇不仅细心地指导方青卓表演方法,而且还教她如何将凤阳花鼓打得更专业,使得方青卓初上银幕,便向观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陈奇作为演员,塑造过的经典角色,实在太多了,而且每个角色都展现出她深厚的表演功力。
比如在1981年上映的电影《药》中,她饰演革命烈士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她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颤抖的声音,将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而在1989年播出的电视剧《结婚一年间》中,她饰演的“外婆”,又是那么温暖贴心,使其成为了那个时代“理想长辈”的化身。她用细腻的表演,将上海老太太的精明与善良完美融合,每一个眼神都写满了对晚辈的关爱。
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她在1991年播出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中,所扮演的“李老太太”吧?她一改往日荧幕上的慈母形象,扮演起一个心眼小、眼界低的底层小人物来,也是那么惟妙惟肖。虽然这个角色言语刻薄,很不讨喜,但陈奇却通过精准的拿捏,让观众在讨厌之余又心生怜悯,她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老上海女性在动荡年代生存的不易。
还有在1997年上映的电影《半生缘》中,她所扮演的曼桢的祖母,虽然戏份不多,可是陈奇却将一个封建大家庭掌权者的威严与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几句台词,几个眼神,就让观众感受到时代重压下老一辈人的固执与悲哀。
除此之外,陈奇还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蜗居》、《黎明之前》、《双城生活》、《囧妈》等影视剧中,出演过各种角色。
2019年,90岁的陈奇突发脑梗。但康复后,她便毅然接下李少红指导的《石头开花之三月三》。
拍摄这部剧的时候正值夏季,而外景地又设在福建山区,酷热难当。可是即便是在39℃的高温下,头戴沉重银饰扮演少数民族老太太的陈奇,就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也从不抱怨。
“不能给剧组添麻烦”,她说。
2023年,94岁的她站上白玉兰奖领奖台,荣获特别贡献奖。她头发花白,却腰背挺直、声音铿锵:“只要舞台还需要光,我就愿意做那支蜡烛。”
影迷们对陈奇在荧幕上所扮演的角色记忆犹新,但对她的个人生活,却知之甚少。
那么,荧幕外的她,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三、
据了解,陈奇老人一生有过两次婚姻,而且两任丈夫都多才多艺,并且都很爱她。
她在50年代进入上海人艺后不久,就认识了一位当记者的小伙子魏邵文,两人年龄相当,志趣相投,所以很快就步入结婚殿堂,并在婚后生下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
魏邵文对陈奇特别好,捧在手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为了支持陈奇的事业,不仅承包了所有家务,而且将培养两个女儿的重任,也承担了起来。
就算陈奇有的时候想帮帮丈夫,魏邵文也会说“你已经够累的了,快歇歇吧。”两个女儿也很懂事,将早已经凉好的温开水,递到母亲的面前。
但这样幸福的场景,在1966年,随着暴风雨的来临,戛然而止。
因为陈奇在单位比较拔尖,所以她成为“众矢之的”,挨批斗是家常便饭,然后就是被关“牛棚”不让回家。
这时很多人也向魏邵文施加压力,劝他与陈奇离婚,魏邵文坚决不肯。于是他也受到牵连,遭到非人折磨。而魏邵文又是个刚烈性子,有一身傲骨。他不堪忍受折磨,在那场运动中选择了以死相争。
对于丈夫的离去,陈奇当然没有任何准备。她甚至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魏邵文的单位给她发了200元的丧葬费,但她在挤公交车的时候,还被偷走了。她站在上海的街头,欲哭无泪。
时间进入70年代,陈奇被安排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在这里,她又遇到了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画家富华。两人其实早就认识,只是参加革命工作后,分隔两地,渐渐联系就少了。
再次相遇,陈奇和富华都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富华
在这之前,富华也有过一段婚姻,但妻子已经去世了,他和儿子一起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都产生了再组家庭的想法。
1972年,陈奇和富华举办了婚礼。当时陈奇的大女儿和富华的儿子都在农村插队,陈奇的小女儿还在上学,但他们对父母的再婚,都非常支持。
富华画作
两人虽是半路夫妻,但感情依然很好,无论谁生病,都会守在旁边不离不弃。大家都非常羡慕他们如胶似漆的感情。
可是两人过了20几年之后,却又为何突然分道扬镳了呢?
原来,时间到了1996年,有人邀请富华到英国去发展,富华很是心动,于是劝说陈奇一起出国。
但陈奇却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去外国干什么呢?所以她拒绝了丈夫的请求,并劝说富华也留下来,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可富华不听,执意要到英国发展。
这时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只好办理了离婚。
那一年,陈奇67岁,富华70岁。
打这之后,陈奇就再也没有结过婚,她一个人,度过了将近30年的时光。
那么,陈奇老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呢?
陈奇离休后,独居在上海的老年公寓里。
因为她的两个女儿,都先后去了英国,并定居在那里。
老太太在国内,生活过得很好,不仅经常会受邀拍戏,而且老年公寓里的老朋友们也不时聚会,大家一起打太极、排练节目,不亦乐乎。这令陈奇心情舒畅,笑口常开,身体健康。
当然,她的女儿也会经常回国看她,每当这时,她总会高兴得合不拢嘴。
她在91岁那年还在徐峥执导的电影《囧妈》中出演了孝子奶奶一角。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气质优雅,笑容慈祥,多么温暖可爱?
却没想到,5年之后,她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奇老师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德艺双馨”。
她经历过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忍受过特殊时期的批判折磨,承受过丧夫离异的孤寂抉择,却从不在人前渲染苦难。
她把所有的苦默默咽下,把所有的光与热留给角色、学生和观众。
9月13日,这位96岁的艺术家安详离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却把无数经典角色留在了人间。
她的人生经历,堪称一部中国现代史的真实缩影。
她的艺术成就,是一座值得后人仰望的高峰。
让我们在评论区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分享您对她哪个角色印象最深?
#表演艺术家陈奇去世 享年96岁##“国民奶奶”陈奇去世 享年96岁##陈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