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正当我埋头赶工时,手机突然弹出语文老师发来的消息。一张默写截图,一句“XX最近状态不佳”的提醒,让我瞬间心神不宁。
想起不久前班级群里,班主任反复修改的培优名单——儿子的名字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本来没太往心里去,但这两件事凑在一起,老母亲的心,忍不住烦乱。
家里有个初二普娃,一个对前途还似懂非懂的半大孩子,那种“想使劲却使不上”的感觉,或许只有同经历的老母亲才懂。
随手刷了几下手机,平台像偷看了我的心事一样,连续推了好几条“初二定终身”的推文。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初二再不冒尖,重点高中基本无望。
初二了,牛娃早就突突冒尖了;初二了,普娃能拼啥?
说实话,今天这篇不是教育指南,纯属老母亲的吐槽,聊聊一个普通初二娃的妈妈,最真实的感受与挣扎。
01
心气,比成绩更珍贵
儿子初一开门红,之后成绩却一路下滑,滑到他都觉得“不该这样”。那时候我才明白,初一拼的是适应,谁先找到节奏,谁就占了先机。
我花了整整一年,让他终于接受一个道理:学校作业写得快,才有时间学得多。
差距,也在这时候被悄悄拉开。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铆足劲往前冲,我也会忍不住焦虑。没想到,这个时候,儿子反而来安慰我:“妈,别管别人,我做好自己就行。我现在想学了,这才是关键。”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真正拉开差距的,从来不是抱怨和叹气。父母情绪不稳定,反而会打垮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
孩子有心气,才有逆袭的可能。
02
亲子关系,是最好的“补习班”
初二,14岁,青春叛逆期一点就着。一句话不对,立马翻脸。很长一段时间来,这是我们母子的相处方式。
但是,我越来越感受到,处理好亲子关系,比找补习班更有效。
暑假前,儿子突然说要买一种“提神维生素咀嚼片”,说是能去黑眼圈、助学习。我一听就上火:这不像老年人买保健品吗?精神不好就早点睡啊!要早点睡,就高效学习啊!
我觉得我的思考逻辑完美闭合,但他却觉得我古板、认死理。
我们俩就像两条平行线,根本聊不到一块。我没给买,他不高兴。
这期间,我想想过松口:这东西也不贵,应该也吃不坏身体,不如就依他吧?
可转念一想,这不是钱的事,是理儿的事。于是,俩人僵了快两个月。
与孩子斗,输的往往是家长。
咀嚼片最后还是如愿给他买了。出乎意料的是,一片小小的咀嚼片,让我看到儿子大大的改变。
他居然学习到十点半也不喊累,开学后,他一改每天都要午睡的习惯,中午拼命写作业。也因此,回家基本作业基本在校完成,到家后还能省出一个多小时查漏补缺。
这件小事,对我触动挺大的,让我明白:莫要因为小事与孩子内耗,无关原则的事,顺着孩子反而能换来他的主动和干劲。
03
学习安排:节奏>熬夜
初二难,难在初二学习体量占初中近50%,学习难度也大幅提升。暑假,真的是黄金超车道。
这个暑假我们没旅行,除了补课就是自习。数学、物理、古文、地理、历史……基本提前过了一遍。
也正因如此,开学后他晚自习能写完五科作业,回家还能再学一小时。
提前跑一点,开学从容不止一点。
04
别太在意平时成绩
说实话,这很难。
暑假到现在,儿子周周测、科科考,成绩起起伏伏,我也揪心。最让我恼火的是他爸那句:“越考越差,还不如躺平!”
虽然我也急,但我始终认为:频繁的考试≠真实的能力。
多如牛毛的考试,有的知识点考得非常细,有些题甚至走偏,有些试卷有些孩子提前刷过,老师批分又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太多变量都会影响分数,但如果因此去否认孩子的努力,会瓦解孩子的信心。
所以我告诉儿子:平时考试是来找缺点的,补上就是赢。
真正要发力的,是期中、期末这种统考。
他现在也学会了屏蔽负面声音,甚至反过来安慰我:“妈,爸说的话我不在意。”
而我,也渐渐学会了对平时成绩“荣辱不惊”。
初二像一道坡,爬得累,但也看得远。
孩子的心气、亲子之间的信任、学习的节奏、面对成绩的心态——这四点,是我未来陪儿子走初二的关注于与关键。
为人父母,我们要不断告诉自己: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学霸,但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父母的理解和陪伴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