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是否该恢复不及格留级”的话题在教育圈引发热议,作为一名深耕基础教育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坚定认为:重启“不及格留级”制度,是当下优化教育生态、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对每个孩子成长负责的重要选择。
在当前“全员升学”的教育现状下,不少中小学陷入了“赶进度、保升学”的怪圈。笔者曾在班级中做过统计,六年级学生里,有近三成无法熟练背诵乘法口诀,两成学生连三位数加减法都频繁出错;初中班级中,部分学生连拼音拼写都存在困难,却要跟着进度学习复杂的文言文和函数知识。这些学生就像“被推着走的赶路人”,基础知识的漏洞越积越多,最终在升学压力下彻底失去学习信心,甚至早早产生厌学情绪。
有人说“留级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可比起短暂的心理不适,让孩子带着断层的知识体系盲目升学,才是对成长更长远的伤害。去年我班上有个叫小宇的学生,数学成绩连续三个学期不及格,家长坚决反对留级,认为“留级太丢人”。结果升入初中后,小宇因跟不上代数课程,上课经常走神睡觉,还逐渐染上了逃课、抄作业的坏习惯,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沉默。直到家长带着孩子来求助时才后悔:“早知道当初该让他留级补好基础,现在孩子连学习的底气都没了。”
相反,十年前我教过的学生小浩,曾因语文成绩不及格留级一年。在留级的学年里,他跟着老师重新梳理拼音、字词和阅读方法,不仅语文成绩稳步提升,还找回了学习的兴趣,后来顺利考上重点高中,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小浩的经历证明,合理的留级不是“惩罚”,而是给孩子“查漏补缺”的机会,让他们在合适的节奏中夯实基础,重拾学习的信心。
也有人担忧“留级会增加教育负担”,但事实上,科学的留级制度能让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分配。当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又要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导致教学进度“两难兼顾”。若重启留级制度,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留级学年集中弥补知识漏洞,老师也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节奏,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让每堂课程都更具针对性,反而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双方的负担。
当然,重启“不及格留级”制度并非简单的“分数划线”,还需要配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还需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留级;同时要加强心理疏导,安排专业的心理老师对留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家长也需转变观念,认识到留级是“为孩子成长铺路”,而非“丢人现眼的事”,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
教育不是“流水线”,不能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像“没扎稳根的小树”,强行让他们“拔高生长”,只会让他们在风雨中更容易倒伏。重启“不及格留级”制度,就是给这些孩子“扎稳根基”的时间,让他们在合适的教育节奏中慢慢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期待教育部门能正视当前基础教育中“知识断层”的问题,科学推进“不及格留级”制度的落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稳步前行,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