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傍晚,多哈传出爆炸声。
以色列对卡塔尔境内涉嫌聚集哈马斯人员的目标实施打击,酿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卡塔尔安保官员。
卡塔尔外交部随即谴责此举为对主权与国际法的公然侵犯,表示将评估一切必要的应对选项,并警告区域升级风险。
事件发生在卡塔尔长期主持的加沙停火与换俘斡旋进程关键节点,直接冲击谈判信任基础。
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开会,联合国负责政务的副秘书长迪卡洛明确指出,以色列在多哈的打击“打开了中东冲突的危险新篇章”,呼吁各方重回外交轨道。
多国与地区组织——含海合会、阿盟等——密集发声,强调必须尊重卡塔尔主权与领土完整。
安理会就此形成一致表述,凸显国际社会对主权原则的再确认。
在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点名谴责以色列侵犯卡塔尔主权、干扰停火努力,强调停火与保护平民是当务之急,支持通过联合国与协调方推动缓和。
此前中国外交部也在例行发布会上强烈反对对多哈的袭击,敦促相关方停止以武力破坏谈判。
接连的“准线型”表态,为动荡的沟通渠道提供了稳定的参照点:一切关切应回到国际法与《联合国宪章》。
问题是,主权与对话在现实的安全算计面前,能否继续成为约束各方的“硬原则”?
“不选边站”的实践逻辑:主权至上与对话优先
与西方在中东惯常的安全—军事框架不同,中国的介入方式更偏向“秩序型公共品”:以主权与不干涉为底线,以停火谈判与人道救援为抓手,以多边平台为主要舞台。
这种路径既避免卷入同盟博弈,也降低了“代理人冲突”的外溢风险,形成“低调但可预期”的政策信号。
学界长期注意到,中国在海湾地区将“不干涉—经济互嵌—多边斡旋”组合为一套稳定器,着力维持能源—航运—资本通道的畅通,最大程度减少外部势力投射带来的不确定性。
多哈事件进一步凸显“对话优先”的现实意义。
以色列在卡塔尔的行动,不仅击碎谈判现场,也切断了冲突降级所需的最少互信。
此时强调主权与宪章,并不是抽象口号,而是为所有“第三方协调者”保住最基本的行动空间:若调停国都可能被跨境武力“惩罚”,则没有人愿意继续承担沟通成本。
正是在此语境下,中国在安理会的态度被广泛关注——它向地区传递的,是“劝和促谈”的连续性与可预期性,而非短期策略性施压。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并不等于“袖手旁观”。
在方法论上,它通过三步实现“影响力而非控制力”:第一,确立与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低共同规则(主权、国际法、人道准则);第二,提供低政治化的合作平台,维系最低限度的互联互通(能源、金融清算、基建配套);第三,在危机时刻给予多边与区域机制“最后的支点”,将军事升级的边际收益压低,把对话复归的边际收益抬高。
这样的结构性影响,恰恰是中东语境里最稀缺的。
从沙伊复交到巴以止战:中国方案的可行路径
如果把多哈事件放入更长时段来观察,可以看得更清楚。
2023年3月,沙特与伊朗在北京宣布复交,终结7年断裂,显著降低也门战场与海湾对抗的外溢风险。
那一刻中国提供的,既是谈判空间,也是基础信任的“兜底机制”,让对手方更有把握在“无安全承诺”的条件下迈出一步。
事实证明,这种极简、安全化的调停思路,在中东更具可复制性。
回到巴以议题,“中国方案”的潜在价值体现在三处:其一,推动立即、全面、可执行的停火安排,把人道准入、战俘与被扣押人员交换纳入同一时间表,优先止血;其二,重申“两国方案”的政治框架,反制蚕食式既成事实,包括定居点扩张、事实吞并与对民用设施的系统性破坏;其三,主张以安理会与广泛地区机制(含阿盟、海合会、欧盟必要参与)共同监督执行,将停火—复建—治安管控—政治进程设为彼此挂钩的“阶梯条件”。
这三项并非空洞愿景,而是中国在联大与安理会反复推动的议程条目,亦与其在多哈事件中的即时立场一以贯之。
当然,现实中存在两大挑战。
第一,个别行为体可能在战术收益与政治代价之间做“短视选择”,通过扩大打击半径获得“谈判前置筹码”;第二,外部大国间对终局路径的分歧,仍会周期性拖累安理会的执行力。
对此,降低冲突方“破坏规则”的收益,提升“遵守规则”的回报,才是可持续的治理逻辑。
多哈会议上,联合国方面直言不讳地将袭击定性为“对主权的侵犯”,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规则遵守”建立清晰的红线。
由此看,中国在中东的外交为何易于赢得尊重?原因并不神秘。
第一,立场稳定:强调主权与国际法,在每一次突发事件中都给出同向预期,降低了对手误判空间;第二,手段克制:避免军事介入的路径依赖,最大化对话工具,减少外部强制带来的反弹;第三,目标清晰:以停火、人道与重建为阶段性锚点,以“两国方案”为终局坐标,兼具可操作性与可监督性;第四,结果导向:从沙伊复交到当前对多哈事件的多边协调,都指向“把冲突放回谈判桌”的现实收益。
多哈被袭击一事,虽使斡旋一度停摆,但安理会的紧急定调与多国的明确立场,表明“主权不可侵犯、对话不可替代”仍是区域秩序的最大公约数。
结语
多哈的硝烟提醒我们:不尊重主权的安全算计,往往只会换来更大的不安全。
恰因如此,强调主权与倡导对话的中国立场,才会在关键时刻展现稳定器的价值。
对卡塔尔而言,真正值得感谢的不是“站队”,而是那份在规则与秩序上的“站稳”。
而对巴以冲突的解决,这种“稳而不僵、柔而有力”的方法,仍是最有希望把人们带回谈判桌的那条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