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镇冷饮冰激凌
为冷链食物保鲜
制作“仙气飘飘”的饮品
干冰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但很多人不知道
干冰若储存、使用不当
便会“暗藏杀机”
前段时间,湖南的一名14岁的小孩在爸爸网购冰激凌的箱子里发现了用于冷藏的干冰,以为是玩具,便捏在手里反复摇晃。结果密封袋里的干冰突然爆炸,小朋友的右手瞬间鲜血直流,拇指虎口处被撕开一道约10厘米的伤口,拇指骨折。
贵州的一个网友把买鲜货的剩余干冰放入矿泉水瓶后存储进冰箱,想着之后还能用,结果干冰在冰箱里突然爆炸,单侧冰箱门整个炸开,冰箱内的物品也因爆炸四散一地。
这种看似人畜无害的“小冰块”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干冰不是冰!
别看干冰名字里有个“冰”字,但它跟我们平常用水冻成的“冰”,可完全不一样~
干冰是二氧化碳(CO₂)的固态形式,在常温常压下不会融化成液体,而是直接升华为气体,因此也被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温度低至-78.5°C,远低于普通的冰(0°C),是一种强力低温冷却剂。想想看,如果把手伸进 -78.5°C的“冰”里会怎样?
几秒钟,仅仅几秒钟,你的皮肤就会被“冷烧伤”。血管收缩、细胞结冰、组织坏死——比开水烫伤还要狠!
惊人的爆炸威力
干冰冷冻后爆炸的原因还是二氧化碳。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在-78.5℃以上的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家里冰箱的冷冻层一般只有-18℃左右,这个温度远远高于-78.5℃,对于干冰来讲,这个温度太“炎热”,分分钟就变成气体了。
干冰变成气体后体积迅速变大。而冰箱为了保冷,密封性比较好,如果冰箱内储存的干冰较多,又长时间没有打开冰箱门,冰箱内就会蓄积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结果就造成了爆炸。
图源:广州消防
就算储存的干冰比较少,侥幸没有爆炸。打开冰箱后,也可能会发现干冰变成一个空空的袋子。
会“化”为夺命气体
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会“流”到低处聚集。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8%时,人就会像被“夺走空气”的鱼,在几分钟内失去意识,昏迷倒下;一旦浓度达到20%以上,死亡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会发生,等你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命丧黄泉。没有刺鼻气味,没有明显征兆,你只会感觉有点困,然后昏迷,再然后......
如何正确使用干冰
虽然干冰的风险不少,但是它也确实是生活中非常实用的制冷剂,大家也不用在看完这么多案例后对干冰过于紧张,只需要注意平常要正确使用干冰就可以~
别让孩子触碰
家长要把干冰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防止儿童因为其“烟雾缭绕”而好奇把玩,明确告诉孩子干冰不是玩具。
拒绝密闭空间
切勿将干冰存放在矿泉水瓶等密闭容器中,或保存在冰箱里;干冰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空间内存放使用干冰。
接触必戴防护
不要直接接触干冰,为避免冻伤,可使用防冻手套或夹子拿取干冰。
受伤立即就医
如果不慎出现了因为干冰导致的受伤,可以采用下面这些急救处理。但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治疗。
皮肤冻伤:
立即停止接触干冰,用37℃—39℃的温水(非热水)缓慢复温冻伤部位,切勿揉搓受伤皮肤,以免进一步损伤组织。
误食干冰:
立即停止进食,千万不要催吐,干冰在体内升华会造成内脏破裂。
大量干冰升华导致的二氧化碳中毒:
立即将伤者转移至空气流通的环境中,同时松解衣物并保持平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CPR)。
干冰爆炸炸伤:
若干冰爆炸导致塑料、玻璃等包装碎片刺入身体,应使其保持原位并立即就医,盲目拔出可能加重损伤。
最后提示大家
冰箱不是“保险箱”
容易产生气体的物品更需警惕
发现异常别犹豫
立刻丢弃!
转发周知!
采集:李旭
责 编:金钟
校对:罗丹硕
编审:祝建新
来 源 :无锡疾控、央视新闻、新华社、科普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