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篇章为《 顺着历史学古诗 》—— 《诗经·秦风·无衣》,与《木瓜》同样收录于诗经,对于书籍介绍和诗经的一些知识,《木瓜》中已有讲述,就不在此赘述了。
以崤(xiáo)山函谷关为界, 所谓“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卫风·木瓜》出自关东,关东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写出的诗也温柔多情。《 秦风·无衣 》出自关西秦国,关西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质朴尚武,写出的诗也慷慨激昂。
![]()
一文一武,一礼乐一征伐,共同组成了先秦时期的两大主题,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两首诗作为先秦代表诗篇的原因。
那么《无衣》是如何表现征伐的呢,先来看看原文: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看完诗,从背诵的角度,记住格式:“岂日无衣?与子同X。王于兴师,修我X,与子XX。”就好。
文中的“袍、泽、裳”都是指衣服。 袍是长袍,穿在军人身上,就叫战袍。 “泽”通“襗”, 是贴身穿的内衣,就是汗衫。上衣下裳,裳是下面穿的裙子。古代还没有发明裤子,腿冷了只能穿胫衣,就是套住腿的两条裤筒,胫衣外面还得穿裙子,这裙子就是裳。
“戈矛、矛戟和甲兵”都是兵器。戈是一根长柄配一个横着的刃,样子有点儿像镰刀,主要功能是钩。矛是一根长柄配一个尖头,主要功能是刺。戟是戈和矛的合体,目既有横刃又有尖头,目既能钩又能刺,威力更大。甲兵则是铠甲和兵器的合称,泛指兵器。
“同仇、偕作和偕行”是一组动作。你恨谁我恨谁,就是同仇,强调的是思想的一致。你干什么我干什么,就叫偕作,强调的是行动的一致。你到哪儿我到哪儿,就是偕行,强调的是方向的一致。
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容,也更易记忆,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战袍。
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戈和矛。同仇敌忾(kài)赴战壕。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汗衫。
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矛和戟,并肩携手在一起。
谁说没有衣裳穿?你我一同穿战裙。
国王兴兵要打仗,赶紧修理甲和兵,同心协力向前行。
如果再考虑到乐曲,这就是一首古代的军歌,战歌,气势磅礴!
结合历史给这首军歌脑补一个MV:
西周的时候,秦国的祖先还是周王朝的附庸,一直替周王朝养马,尚未建国。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他的儿子周平王被迫东迁,定都洛阳,史称东周,又叫春秋战国。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很受感动,就把他封在了岐山以西,这才建立了秦国。
秦国人建国之前,主要活动在甘肃天水一带,与西戎接壤,双方为争地盘,战争一直没断过。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的时候对他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qí)山、沣(fēng)水的土地,你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
秦国经过若干年拼杀,把这些地盘从西戎手里夺了过来,由此称霸关中。在不断打仗的过程中,秦国发展出了高度的尚武精神,让人害怕,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再后来,秦国又东出函谷关,和关东六国开战,一直打出了一个统一的秦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透过诗歌,也可窥见历史一角,期待后续内容。
本人是在微信读书上偶然看到的,喜欢阅读实体书的朋友也可以选择渠道购买,比如这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