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然而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日本防卫省发布的新版《防卫白皮书》却将焦点对准了中国。
在这本500多页的文件中,专门用39页篇幅详细阐述中国军力发展,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地区安全局势的担忧。
更引人关注的是,日本军事专家井上氏近期抛出的观点,尽管中国军力规模占优,但日本在两个关键领域仍保持领先,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优势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两个所谓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在现代战争体系下,这样的判断是否站得住脚?
日本军事战略转型与“优势论”的出台
日本近年来的军事动作频频引发关注,2025年度防卫预算创下8.7万亿日元的历史新高,预算重点投向长射程导弹和反击能力建设。
按照规划,日本计划在2026年前部署500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并加速推进国产12式陆基反舰导弹的性能升级,这些举措都指向强化“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在西南诸岛方向,宫古岛、石垣岛等关键岛屿的军事部署不断强化,形成对周边海域的封锁态势。
与此同时,日美军事同盟的协同程度持续深化,2025年启动的“坚毅之龙”联合军演中。
美军首次在日本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该系统射程覆盖东亚热点区域,被视为应对“区域拒止”的核心装备。
就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日本军事专家井上氏提出了颇具争议的“优势论”,其观点与日本当前的军事转型方向形成呼应,也折射出日本对自身军事实力的定位认知。
日本专家宣称的两大“优势”
井上氏的核心观点集中在两个领域,首先是潜艇部队,他特别强调日本最新服役的大鲸级潜艇性能优势。
2025年3月,大鲸级4号艇“雷鲸”号正式入列,该型潜艇采用先进的锂电池技术,相比传统铅酸电池大幅提升了水下续航能力和静音性能。
日本计划建造8艘该级潜艇,维持22艘现役潜艇的规模,井上氏认为这些潜艇“有能力突破中国反潜网络”。
其次是飞行员训练水平。日本航空自卫队近年来加速换装F-35隐身战机,计划采购总数达147架,截至2025年4月已部署40架。
井上氏指出,日本飞行员长期与美军开展联合训练,实战化水平远超中国,这种训练优势能够弥补战机数量上的差距。
这一论调与2015年日本媒体炒作的“苍龙级潜艇+美军联训飞行员”杀手锏论如出一辙,形成了持续十余年的叙事逻辑。
潜艇优势遇挑战
日本潜艇部队的技术优势确实存在,大鲸级采用的锂电池技术和流线型设计使其水下隐蔽性得到提升。
但现代海战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
东海水域平均水深仅200米,这种地理环境本身就限制了潜艇的隐蔽机动,让反潜力量更容易发现目标。
中国海军的反潜体系近年来已形成立体化网络,第四批次052D驱逐舰全面换装Z-20F反潜直升机。
该机作战半径达560公里,配备的吊放声呐探测深度可达1000米,能搭载鱼-7轻型鱼雷形成完整的“探测-打击”闭环。
2024年中俄联合演习中,中国运-8反潜机就曾成功锁定并迫使日本亲潮级潜艇暴露踪迹,这一实例充分说明单艇技术优势难以对抗体系化反潜网络。
更关键的是,中国海军现役60余艘潜艇中包含多型攻击型核潜艇,这些核潜艇在水下续航能力和火力投射方面远超常规潜艇。
核潜艇无需频繁上浮充电的特性,使其在远海作战中具备天然优势,这也进一步压缩了日本常规潜艇的战术活动空间。
飞行员优势难敌装备代差与体系支撑
在空战领域,日本飞行员的训练优势正在被装备代差和体系支撑能力削弱。
尽管日本强调与美军联训的经验优势,但中国空军近年来通过大规模体系化演习快速提升实战能力。
2025年3月,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公开表示,“中国战斗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已形成优势”,这一评价打破了所谓“训练优势决定空战结果”的说法。
从装备规模看,中国空军现役飞机达3370架,其中歼-20隐身战机列装数量已远超日本F-35。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已构建起完整的支援体系,歼-16D电子战飞机可实施电磁压制,空警-500预警机能实现远距离态势感知,这些装备与主战战机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现代空战已进入“隐身战机+电磁压制”的复合对抗时代,单纯依赖飞行员个人技能的作战模式早已过时。
日本F-35战机的部署进度也面临挑战,虽然计划采购147架,但受限于预算分配和生产周期,实际部署速度滞后于预期。
而中国战机的生产列装则保持稳定高效,歼-20、歼-16等主力机型持续批量交付,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优势正在不断扩大。
非对称平衡
井上氏虽承认中国在导弹和无人机领域的优势,却低估了这些装备的战略影响。
2025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央视首次公开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夜间公路发射画面,这款导弹以6-10马赫的速度在30-60公里高度进行变轨滑翔,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有效拦截,其射程可覆盖日本全境。
而九三阅兵中的各种导弹均已说明,日本已经没有资格再和中国对比,因为中国已然能够将威慑力扩散至世界任一角落,而日本完全无法拦截。
在海上作战体系中,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使舰载机出动效率较传统滑跃起飞方式提升3倍,大幅增强了航母编队的作战效能。
055型驱逐舰搭载的协同交战系统能整合卫星、预警机等多源数据,构建起远达1000公里的防空圈,有效保障航母编队的安全。
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陆海空一体的远程打击网络,破解了“航母出港即被封锁”的论断。
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同样不容小觑,从察打一体无人机到大型隐身无人机,形成了完整的装备体系,且通过边境管控和国际维和任务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
无人机集群作战能力更是成为应对传统装备优势的非对称手段,这让日本所谓的“质量优势”面临被抵消的风险。
战略误判
日本的军力评估仍存在明显的认知局限,过分聚焦于“明星武器”的性能对比,忽视了现代战争的体系化特征。
2025年日本虽投入巨额防卫预算,但需兼顾太空部队组建、网络防护等多领域需求,实际能用于潜艇和战机更新的资源有限。
这种分散投入导致其难以形成体系化优势。
反观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电子战、海底作战能力等领域已形成代际优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联合作战体系已实现情报、指挥、火力的深度融合,具备应对多维度威胁的能力。
日本在指挥体系建设上明显滞后。其统合作战司令部2025年才启动“中央指挥所”建设,各军种间的互联互通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种体系化能力的差距,使得日本即便在某些装备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也难以在实战中充分发挥效能。
结语
日本专家宣称的“两大优势”在现代战争体系下正不断消解。潜艇的静音优势受制于立体化反潜网络,飞行员的训练优势难以弥补装备代差与体系支撑的不足。
日美同盟框架下的“堤丰”系统部署,恰恰暴露了日本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中国坚持科技兴军战略,既保有东风-17等非对称作战手段,又在航母编队、反潜体系等常规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国防力量。
历史早已证明,单一装备优势无法决定战争走向,真正的安全来自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和对地区局势的理性判断。
在当前复杂的安全环境下,任何战略误判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这正是日本需要正视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