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穷与富:不止是钱的事儿
最近和几个美国朋友聊天,聊到“穷”和“富”这个话题,发现他们的看法挺有意思的。在中国,我们可能更多地用银行存款、房子车子来衡量贫富,但在美国人眼中,这事儿还真不止是钱那么简单。
图片
先说说“穷”这个概念。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公布贫困线标准,2023年一个人年收入低于14,880美元就算贫困人口。但很多美国人觉得,单纯看收入数字太片面了。他们更看重的是“相对贫困”——就是你和周围人比较的感觉。
有个在纽约工作的朋友说:“在曼哈顿,年收入7万美元可能还觉得紧巴巴的,但在中西部小镇,这个收入能过得相当舒适。”所以在美国,穷不穷很大程度上看你住在哪儿。
美国人眼中的“穷”还包括一些隐形指标:有没有医疗保险、能不能定期看牙医、假期能否出去旅行、孩子能不能参加付费的课外活动。这些在中国可能还算奢侈品的东西,在美国成了中产的“标配”。
图片
再说说“富”。美国人虽然也羡慕有钱人,但他们的富人观念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单纯有钱但没文化的人,在美国社会并不太受尊重。美国人更喜欢那些白手起家的故事,而不是继承家产的富二代。像马斯克、乔布斯这种从车库开始创业的传奇,才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
美国人也不太喜欢炫富。真正的富人往往穿着朴素,开普通的车,送孩子上公立学校。反而是那些新暴发户更喜欢大金链子、豪车名表。在美国社会圈子里,过度炫富反而会被人看不起。
有趣的是,美国人对贫富的态度相当矛盾。一方面他们相信社会流动性,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又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图片
这几年,美国社会对贫富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占领华尔街”运动、对1%富人的批评、提高最低工资的呼声,都反映出美国人对贫富差距扩大的担忧。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普遍认为贫穷不完全是系统性的问题。虽然他们也承认种族歧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强调个人责任。这种观念深植于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土壤中。
在美国人看来,从穷到富的路径应该是:接受良好教育(不一定是大学,可以是职业技术培训)、找到稳定工作、理性理财、逐步积累财富。他们相信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多数人都能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图片
当然,这种观念正在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美国梦正在破碎,房价高涨、学生贷款沉重、医疗费用昂贵,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突破阶层壁垒。
美国人眼中的贫富不仅关乎金钱,还关乎生活方式、社会尊重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既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也开始反思系统性改革的需要。
这种复杂的贫富观,或许正是美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根源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