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交通运输和玻璃制造
1.交通运输
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大禹为治理洪水奔走四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段史料证明中国夏代已有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多种交通工具,根据新石器时代纺轮、制陶、制玉等轮转工具的普遍使用,有学者推测至迟在夏代中国人已开始造车。也有学者则根据在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中宽为1.7米的路土遗迹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了车辆,这两种看法都具备了一定的道理。
从考古学资料看,商代晚期中国的古车已经较为完备,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18辆车的遗迹,可知商代的车基本上是木制的,为独辀(也称辕),辐条多为18根,车厢平面为长方形,一般为0.8×3米,可立乘2-3人,衡为长1米左右的直木棒,衡的两侧各缚一人字形的轭,用以驾马,一般来说这时的车都是由两匹马驾驶。另外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铭文车的象形文字■中也不难看出当时车的形制。
西周、春秋时期,车的形制基本上是沿袭商代的,但更加完善,如直辕变为曲辀,直衡改为曲衡,辐数增多,车厢上安装车盖。为了使车子更加坚固,在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青铜构件,如把木辖变为铜辖,轭上包铜饰等,驾车的马也增加到3匹、4匹,甚至6匹。西周、春秋至战国是我国古代独辀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种车制一直沿用了近千年的时间。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已发明了独木舟,但它并非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在商代人们又发明了新型的木板船,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反映出商代的木板船是由几块木板组装而成,船的首尾各有1-2根横木,可起加固船体的作用。木板船的使用是水上交通运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可克服木材料本身的限制,造出较大的船,为水上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发展水运,除利用江河等天然水路外,还开通了早期运河。安徽寿县曾出土了鄂君启节。节,是准许通行的凭证。按君启节舟规定:"屯三舟为一舿(舸),五十舿(舸)",所通行的水路,东到邗沟,达于海,西至汉江上游,南则沿湘,资、沅、澧、庐诸水,分别可至上游。由水运限定150船与陆运规定的车50乘相当,可推知当时每艘运船的装载量还是十分有限的。
2.玻璃制造的产生
春秋末战国初,一种新的材料在中国中原地区出现,这就是玻璃。按现代定义,玻璃是经过熔融、冷却、固化的非晶态无机物。熔制玻璃的原料很简单,石英砂是主要原料,单纯用石英砂就可以制成玻璃,但石英砂的熔点很高,要在1700℃以上的高温才能熔融。这样高的温度在一般条件下很难达到,在古代更是无法达到,这样就需要加进助熔剂来降低熔制温度。一般常用的助熔剂是自然纯碱(Na2CO3),草木灰(K2CO3)或铅丹(PbO),可以将熔制温度降到1200℃以下。此外还需要加进一些石灰(Ca-CO3)作为稳定剂。有了这3种原料,经过熔化,成型和退火,即可制成简单的玻璃。
玻璃这种新材料首次在春秋末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了数颗镶嵌玻璃珠;河南辉县发现的吴王夫差剑,剑格上嵌有三块透明程度较高的玻璃;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也嵌有蓝色玻璃块。战国初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最著名的是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近百颗镶嵌玻璃珠。这种镶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精细,甚至现在仿制出这种珠子也不容易。这种复杂的玻璃珠在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突然出现,不能不考虑是贸易商品。在公元前10世纪中叶,西亚流行着单色铸造磨琢的玻璃容器和彩色玻璃装饰品,在彩色玻璃装饰品中,镶有同心圆的镶嵌珠是主要品种。这种镶嵌珠小巧美丽,便于随身携带,自古以来就深受游牧民族的喜爱。经过中亚游牧民族的中介,西亚的玻璃珠由西亚传入到中国中原地区,受到上层贵族的喜爱。以上4处最早的玻璃经过X莹光测试和化学分析,其成份都为钠钙玻璃,与同时期的西亚玻璃没有差别。
镶嵌玻璃珠传入中国后,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这种社会需求促进了中国匠人用当地原料进行仿制。中国缺少自然纯碱资源,匠人们于是用氧化铅和氧化钡代替自然纯碱,制造出外表相似,但配方不同的玻璃珠。战国中期中国的玻璃制造业生产出大量的镶嵌玻璃珠,纹饰绚丽多彩,富于变化,比西亚进口的玻璃珠还要漂亮。
新建立起来的战国玻璃业并没有停留在仿制西亚珠子上,而是很快被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融合,生产玉的仿制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玉这种材料有一种极浓厚的偏爱,很多玉制品被赋予特定的含义。玉料难得,磨琢加工也很困难,普通百姓不易得到。这种社会需求促使新型诞生的玻璃业开始仿制玉器。湖南战国楚墓发掘的玻璃璧已有120余件,都出土于中小型墓葬。
这些玻璃璧多为浅绿色半透明,也有乳白、米黄和深绿色的,模制铸造成形,正面印有谷纹或云纹,反面粗糙无光,外观上与玉璧非常相似,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战国时期的玻璃璧已有近10件做过检测,都是铅钡玻璃,可以肯定是中国匠人利用当地原料制造的。解决了原料的来源问题,并且得到传统文化的认同,满足社会需求,玻璃业就具备了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