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信息迷雾,直连商业智慧。欢迎关注并星标 连脑 。什么是新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想象一下:
一边是挂在肉铺里、能清晰看到血丝的“鲜牛肉”;
一边是刚从零下18度冰柜里取出来的“冻牛肉”。
你觉得哪个更新鲜?
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就像有的品牌在门口包饺子、在明厨中拉面、切肉给你看,"眼见为实",就是最大的证明,也可能是表演。
但是冻肉,这个过程就不可见。谁知道它是不是二战时期的库存呢?
但你同样不知道,为了长途物流,阿姨包饺子的馅儿、大厨现切的牛肉,很有可能也是刚从冰柜里拿出来,刚刚解冻的。
农产品物流链条很长,食品加工分工很细。事实上,能够实现我们认知中“新鲜”,可能只有农家乐或海鲜大排档的“现点现杀”,但餐饮并不局限于这些场景。
如何用工业标准来建立新的信任体系,而不是依赖农家乐"现点现杀"那种眼见为实的原始信任,
这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而第一步,就是给预制菜摘帽子。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是这种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跟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卖的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罗永浩的这句话,瞬间点燃了舆论。
贾国龙连夜开了媒体沟通会,态度强硬:"按国家标准,西贝现在的门店100%没有预制菜",还表示一定要起诉罗永浩。
有趣的是,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将"预制菜"视为一种羞耻和攻击的武器。仿佛沾上"预制"二字,就失去了餐饮的灵魂与尊严。
更讽刺的是,中央厨房和方便面都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上个月罗永浩直播卖10块钱的泡面,还说“泡五分钟,如今却能一口断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
我们对新鲜的"眼见为实",在菜市场买菜、自己做菜的朴素习惯,有着巨大的惯性。
但这次社会范围的大讨论是有意义的。就像雷布斯用长达十几年的发布会,每次都要讲各种参数,从被群嘲到被推崇,其实他没变,只是市场变了。消费者不仅是理解,而且看见了中国工业化、迈向高端制造的过程。
新能源汽车不也是?
坐新能源车“会掉头发、会有辐射”被很多人大肆宣扬的场景,也就过去了十多年。
餐饮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它贯穿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现在同样要从粗放、自发、分散的食品制造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
这其实就是工业化的过程。但是,餐饮的工业化,“预制”似乎是反直觉、不道德的。
这里面,我们不清楚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潜意识认为工业化的预制菜,就肯定是便宜的,至少不会到西贝那样人均七八十吧。
但事实上,预制菜,为什么不能用好的食材、好的产地、好的酱汁、好的加工方式,做出更好吃、更健康、更安全的菜肴呢?
很多去西贝的,其实是中产带小孩的家庭。除了儿童餐,西贝其实每个产品的平均口味是好吃的,而且在门店设计了一些给小朋友去涂色、去玩的场景和服务,在商场中能让家庭顾客得到更多的服务。
冻肉就是不好的吗?
在宰杀后极速冰冻,反而是保持肉质、品质和安全的最佳方式,这是另一种“新鲜”,需要的是整个加工物流链条做背书。
很多很贵的和牛、海鲜,漂洋过海,同样受到青睐。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2023中国餐饮供应链白皮书》显示:
美国在生鲜产区超过60%进入产地运输市场,20%进入批发市场,80%以上进入产销一体化供应,也就是确定了销售渠道或加工链路。
而中国传统生鲜50%以上从生鲜环节就开始自采。层层的批发商,再加上生鲜长途运输链路的不可控,最后门店端每家店厨师、店长的不同主观影响,从而使得价格和品质上,都产生巨大波动。
这导致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瓶颈。
近两年,这种局面正在快速改变。这次的对战,同样是食品工业渗透率提升的另一种体现。
2023年,B端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600亿元。
电商超市平台预制菜成交额增速达160%。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
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纷纷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
广东,2024年预制菜产业产值预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山东,提出到2025年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城市化、规模化之后,餐饮食品的整个链条会发生巨大变化。中餐的标准化将同步加速。
预制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身份转变。
起初是资本术语。锅圈食汇、味知香等预制菜企业相继上市,资本市场将其视为餐饮工业化的风口。
然后是产业专业术语。今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明确了预制菜的国标定义:中央厨房加工的半成品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现在走向大众语言。当预制菜从专业领域走向日常生活,必然带来与常识的冲突。
消费者认为"不是当场从生做到熟的就是预制的",而企业拿着国家标准说"我们合规,不是预制菜"。
但标准是标准,常识是常识。
这种对于概念的恐惧,就像曾经很多人觉得坐新能源汽车会让人掉头发一样朴素。但改变必然会发生,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要真正给预制菜"摘帽",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像老乡鸡那样,为菜品标注"现做""央厨""预制菜"不同加工方式。信息透明不仅能赢得消费者信任,还能倒逼淘汰"伪现做"等害群之马。
萨莉亚虽然"厨房里没有一把刀",但正大光明售卖预制菜。上一财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4%。
事实证明,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预制菜卖不透明,价格还贵。
"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的规定已经落地一年有余,中式快餐的标准化正在加速,我们需要认识到:
工业化绝不是同质化,更不是低标准。
而是让博大精深的中餐更好地传承,更多的地域风味能发扬光大,就像曾经几百块的车厘子一样,让历史上的高端菜、私厨菜、特色菜,能进入我们每天的餐桌,进入楼下的“苍蝇儿馆子”。
当然,那些带有个人印记的味道、回忆中的味道,同样会拥有着生生不息的长尾需求。
但当下,批判性地看待各家之言,不被情绪裹挟,可能才是成年人应有的姿态。
这次对战的另一些启发可能是:
1.难怪罗永浩被称为"行业冥灯",从手机到电子烟,再到VR,他好像一个行业都没真正搞懂做透过。餐饮业已经很惨了,就别再霍霍了。2.餐饮业的地位真的太低了,干着最脏的活,受着最累的气,地位被其他行业看不起,利润被平台洗劫,头部被门外汉霍霍。3. 很多人觉得餐饮这行没门槛、没技术,是个人就能干,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博士、专家投身其中,助力中餐的标准化。
其实,距离地沟油过去也就十多年,发展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已经跑出了很多的国产品牌,可以跟发展了几十年的麦当劳、肯德基打一打擂台。
除了在打嘴仗的时候站队,可能只有破除掉一旦跟食品相关的“技术”都是邪恶的,而用理性来认识,这个行业才能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